慈禧是如何发动“辛酉政变”,登上大清权力的顶峰野史趣闻
“辛酉政变”发生在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打败了咸丰临终授命辅政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成功的垂帘听政,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那么,她是如何发动这场政变,登上大清权力的顶峰呢?
这要从咸丰七年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为避战祸,留下恭亲王奕䜣向侵略者求和,自己带着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以及一帮亲信逃到热河。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重,在烟波致爽殿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宣布立皇长子载淳(同治)为皇太子,以上八大臣尽心辅弼,总理朝政,这就是历史上“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并且授予慈安皇后“御赏”印章,慈禧贵妃“同道堂”印章。咸丰希望两宫太后和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局面或两宫太后干政情况出现。而事实是皇后、贵妃的权力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八大臣拟旨不加公章,旨意无效;相反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两个公章即刻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偏偏慈禧这位皇贵妃又是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因此,朝臣势力和帝后势力势必有一场权力争夺的战争。
咸丰十一年八月,御史董元醇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为理由,请求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上奏的第二天慈禧召“八大臣”商议,准备按董元醇所奏传旨实行,但遭到肃顺等“勃然抗论”,声称有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事,拟旨驳斥,双方辩论激烈,但两股势力势均力敌。而当时热河行宫属于顾命八大臣的势力范围,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表面上暂时妥协。但慈禧没有放弃掌管朝政的想法,于是命心腹人前去北京,找到恭亲王奕䜣密谋此事。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年轻干练机智过人,在道光皇帝立储时奕䜣本可继承大统,但咸丰多方掣肘,导致奕䜣争储失败,所以咸丰继位后总是猜忌这位精明能干的弟弟会对自己不利,不给实权。连英法联军进驻北京也让他来处理善后,自己逃往热河,在咸丰病重期间,更不让恭亲王奕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可见,咸丰帝与恭亲王之间成见之深,而顾命八大臣素与恭亲王不和,咸丰执政期间多方制造事端排挤恭亲王,奕䜣恨之入骨。慈禧正是抓到了这一要点,想借恭亲王的力量共同对付八大臣。
恭亲王奕䜣听到咸丰驾崩后,经多次申请才得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在咸丰灵前哭祭完,谒见了两宫太后,慈禧于是把想法和盘托出,两人一拍即合。奕䜣决定回京城着手准备发动政变,待奕䜣回到京城后,拉拢有军权的醇亲王奕譞,并争取到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
咸丰十一年十月,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护送咸丰灵柩从热河回北京,刚走一天,慈禧就以皇帝幼小不能全程护送为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京,让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走大道,由于慈禧先走,所以提前肃顺等人三天到京,之后,慈禧立即召见恭亲王奕䜣等大臣商议对策,经过这几天的准备,恭亲王已联合醇亲王奕譞、胜保等掌握军权的重臣支持慈禧垂帘听政,于是慈禧在到京后第二天就让恭亲王拿着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顾命八大臣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等七人,并派醇郡王奕譞率军逮捕了护送咸丰灵柩回京的肃顺。
不久之后,慈禧下旨,否认咸丰遗诏,下旨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导致咸丰忧心国事,驾崩热河等罪状”,下令载垣、端华自尽,将肃顺在菜市口斩首,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充军。接着载淳(同治)正式登基,太后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的成功,是慈禧、奕䜣等人故意示弱于顾命八大臣,使肃顺等人产生了麻痹思想,并利用内臣拟旨加盖两枚印章即刻生效的条件,使八大臣猝不及防,直到除掉他们。之后把英法联军进驻北京,屈辱签订条约的罪名硬加到肃顺等人身上,取得大清臣民的支持。这场政变的成功是慈禧等人合谋取得的成果,从此慈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清的实际统治者。
本文作者:清谈点点滴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