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辛酉政变野史趣闻
清朝君臣
一八六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西暖阁。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咸丰帝既定的八大臣辅政制度被彻底推翻。辛酉政变后慈禧迅速登上了清廷的权力顶峰,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与李唐武后和汉代吕后所不同的是慈禧并没有更改国号,打击压制爱新觉罗家族皇室成员,将政治天平向自家倾斜。而是选择了“垂帘听政”,由始至终都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政治姿态。甚至丝毫没有取而代之的倾向,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其强烈的权力欲望而已。
一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女人,能够登上历史舞台,把持清廷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其中固然有很多的因素,但咸丰皇帝临终前自以为很聪明的安排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咸丰帝对各方都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为了防止大臣专权他为自己的后继之君选择了八位辅政大臣,数量之多史无前例。在留给八大臣的遗命诏书中明确指出他们的职责是“赞襄”政务,意思是告诫他们只可尽心辅佐幼主不可专权独断。同时又赐予小皇帝和慈安各一枚印鉴,分别刻有“御赏”和“同道堂”字样并发布谕旨所有圣旨必须加盖这两枚印鉴方能生效。以防有人假传圣旨。
咸丰皇帝将自己的亲弟弟奕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不外乎有四点原因:一、咸丰皇帝有心理阴影。道光皇帝曾有意立奕为帝,后来改变主意改立奕詝。虽然兄弟之间并未为此反目但咸丰帝对此一直讳莫如深。二、恭亲王奕和咸丰皇帝之间早有芥蒂。奕生母在世时一直有“封后”的夙愿,但咸丰帝一直未予恩准。皇太妃临终时咸丰帝亲去侍疾探望,奕情激难抑,痛哭道:“我母素有封后的夙愿,未偿如愿,心存遗憾!”咸丰听后不置可否地说了声“哦, 哦”。不知是奕真的误解了咸丰皇帝的意思还是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帮助母亲完成夙愿真的豁出去了,竟然跑到军机处传旨筹备册封其母为太后的大典。木已成舟,咸丰帝虽没说什么但内心却有一股无名火起。找借口狠狠训斥了奕一顿后让其面壁思过,兄弟之间顿生隔阂。三、奕在北京议和成功后在军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和咸丰帝北逃热河形成一定对比,大有功高震主之势。其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朝廷重臣,形成了自己的“北京势力”。四、奕是皇室宗亲即便是“造反”承受的舆论压力也要比外姓人小得多。议和成功之后奕和国外的关系拉近了不少,赢得了各国的好感,甚至会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
至于慈禧,咸丰皇帝谈不上丝毫的信任,甚至几次欲行“钩弋之事”。若不是奕求情恐怕她早就身首异处了。为了防止慈禧“后宫干政”咸丰皇帝临终时曾留给慈安一道密诏,如果慈禧胆敢染指朝政即可取出密诏将其赐死。
正是咸丰帝对各方的不信任为政变预留了成功的可能。而八大臣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更是给了两宫太后和奕可乘之机。
其实咸丰帝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各派之间相互牵制以防止大权旁落。然而却促成了“皇权”和“相权”的大碰撞。在当时“忠君”思想还很浓厚的封建社会里清朝的官员还算忠心,这样一来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的败北就有一定的必然性了。在“皇派”内部中慈安性格嬴弱,遇事没有主见也无意政治。而奕一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在两宫太后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介臣子。由此,大权落入慈禧手中就绝非偶然了。
本文作者:独木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