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移民,比闯关东早,不是走西口野史趣闻

2018-11-07 19:04:39

诸葛亮的《隆中对》曾称赞四川为天府之国。的确,四川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得益于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自古便是号称物产丰盈的鱼米之乡。但是明朝末年的多灾多难,却毁掉了这片原本人口众多的风水宝地。自公元1578年的明朝万历年间至公元1685年的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此间一共107年,四川人口从310万竟然锐减到了9万余人,整整少了300多万。史学家无不好奇,这三百多万人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自明末张献忠割据四川至今,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四川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八大王血洗四川,在劫者难逃“。当然,这种说法在清代则越演越烈,其中大多数史书都将元凶指向了张献忠,他们的依据则是长时间跟随张献忠的大西军转战四川的西方传教士利思类和安文思所写的《圣教入川记》。

书中记载张献忠为人暴虐且喜欢施用多种酷刑折磨不中意者,或鞭死,或揭头皮,或凌迟,或碎剐。本来大西军原有文武官吏900多人,在张献忠即将离开四川之际仅剩下了25人。而且张献忠不但杀官员,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也不放过。史载:1645年11月22日,张献忠准备杀掉成都所有百姓。于是,他事先派人伪传有敌军袭击将军队正大光明地调出城内,然后命令军队把守住各处关口防止百姓逃走。之后,士卒便开始搜捕全城各家各户,最后将百姓集中到沙桥坝全部残杀。最后,尸积成山的沙桥坝将锦江堵塞,船只都为之不通。

与上文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观点指向入川的清军。他们认为张献忠并未屠川,川地300万居民都惨死在了清军的刀下。因为张献忠早已在1646年战死于西充县凤凰山境内,但是四川的彻底平定却是在清朝顺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也就是张献忠死后13年。问题就在于此,假如张献忠将川民全部屠杀,那么渺无人烟的四川为何会抵抗清军长达十多年呢?所以,此种说法认为:因为清军迟迟难以平定四川,所以采用了类似扬州十日的屠杀政策。无论流贼或者百姓,一律斩杀不饶。

但是,近来却有不同的说法,即张献忠留下了一些人不杀,而且这些人还不在少数。但是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却没有扛住随后而来的饥荒。因为张献忠在四川期间,并未推行有效的经济政策,蜀地各处的农业生产都被荒废了,积存的粮食也被一波又一波的兵痞搜刮殆尽,于是四川便陷入了无粮可吃的境地。即使在良田无尽头的富顺和巴县境内,人们揣着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此时,无论是树皮还是草根都被吃光。更有甚者,有些人竟拿着大把的珍珠却因买不到粮食而饿死。于是,四川原来人口多的地区仅剩下了数十家或十数家,人口少的仅剩一两家。不仅曾经繁华的城镇渺无人烟,原来星罗棋布的乡村之地也成为野兽出没之地。随后,清军又进入四川和蜀地的明军数次搏杀。于是,死于兵灾的又不在少数。同时,经过连年大战之后,川境尸骨累累,随即又起了瘟疫,故而还有一部分人死于瘟疫。

正是基于第三种说法,清朝史学家刘景伯如此记载:

四川南部死于张献忠部者十分之三四,死于瘟疫、虎灾者十分之二三,而所遗之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于献者十三四,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一二,而遗民千不存一矣。川东死于献者十二三,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万不遗一矣。川西死于献者十七八,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十万不存一矣。

后来,清朝在四川站稳了脚跟后,为了恢复蜀地生产,开始施行了媲美后世闯关东一般的大移民。这场从顺治末年开始的移民,直到100多年后的嘉庆初年才告一段落。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参与了这场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但是因为移民入川的以湖南、湖北人居多,故而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本文作者:大福读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