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对盟军俘虏的暴行野史趣闻
二战中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南京大屠杀”菲律宾“巴丹死亡行军”,以及在东南亚的大量集中营,战俘营等残杀盟军战俘,把战俘当作一次性资源使用,他们所缺的资源项目中没有俘虏这一项。
巴丹死亡行军的俘虏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太平洋战争吃紧。而作为占领区的广大亚洲地区,即成为日军原料补给。战争中盟军的战俘来自许多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等军人居多的俘虏尤其受到日军的残忍对待。日军不能忍受大量的俘虏消耗有限的物资。在东南亚集中营有这样一条规矩:一个俘虏逃跑就随机杀三个以上的俘虏以示效尤,盟军同日军一样都是在异域作战,但对于当地居民日本采取欺骗手段诱使当地居民为其带路打击盟军部队,使得一段时间内盟军被俘人数大大超过了日军所能限制的范围。
被俘的盟军士兵

瘦弱不堪的盟军战俘

因此日军开始有意大规模消减战俘人数,(修建工事要不了这么多人,当地人则更可靠)战俘用于战前在机枪前方,企图依靠战俘抵挡盟军进攻,或为其射杀更多的盟军士兵提供机会。也有用于细菌试验,军人相比普通人更加健硕,而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日军则希望通过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挽回一局,也是对失利发泄报复的一种手段。妄图震慑盟军以达到苟延残喘的目的。
日军细菌武器活体实验

集中营,战俘营里不全是战俘,也有平民,及军属家眷。通常如果一个战俘死亡那么至少他的家人也会惨遭杀害。日军的暴行不止限于残杀战俘,平民。慰安妇大多是战俘家眷,及当地女性,死是小事,日军造就的慰安妇是对世界女权的一种侮辱和打击。
死难者沉积江中

日军对待战俘的手段非常多,不许吃饭,强迫劳动,屠杀伤病员则更是一项集中营准则。但凡伤员被俘基本上不可能存活,而在强烈的劳动,和恶劣的环境中被鞭打,正常人想不出现身体问题太难了,体壮的俘虏也会被“优先处理”。被活埋,或充当练习刺杀术的靶子等。逃跑的战俘一旦被抓不仅自己会被比平时更残忍的方式处死,还会波及到自己的战友。日军对俘虏的暴行不只是压抑人性,它是日本人对自己邪恶的回答,日本人天生嗜血,及变态无耻。
本文作者:客观评论的爱国者7(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