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不思进取却偏爱男宠野史趣闻

2018-11-07 12:32:33

这位皇帝不思进取却偏爱男宠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骜出生在长安甲馆画堂。他是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出生后汉宣帝很喜欢这个嫡皇孙,亲自为他取名为刘骜,字太孙,经常把他放在自己身边。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去世,刘骜的父亲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刘骜被立为太子。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有一次,汉元帝急诏刘骜,他不敢横越驰道(皇帝专用道路),绕了一圈,才迟迟面见元帝,元帝知道了事情始末之后,非常的高兴,下令以后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

随着年龄增长,刘骜开始终日沉湎于玩乐,同时,生母王皇后也得不到汉元帝的宠幸了。

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去世,太子刘骜前往吊丧。刘竟是汉元帝的幼弟,和刘骜游学一块长大。元帝望见刘骜,更加怀念刘竟,悲伤不能自止,但刘骜到了跟前却没有哀伤的表情,汉元帝很恼火地说:“哪有不仁慈仁爱的人,可以奉祀宗庙,作百姓父母的呢!”意思是刘骜不配为人主。元帝把这番话告诉了宠臣曾被他诏令护佑太子的史丹,史丹脱下帽子,向汉元帝谢罪说:“臣的确见陛下因为哀痛中山王,到了感伤而伤身的情况。早上,太子准备进见前,臣私自嘱咐不要哭泣,以免陛下感伤。罪在臣下,当死。”汉元帝听后,责怪的意思才慢慢消解。

汉元帝曾想改立宠妃傅昭仪之子,“多才艺”的山阳王刘康(汉元帝第二子,哀帝刘欣之父)为太子,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史丹力保刘骜太子之位的缘故,汉元帝才没有将换太子付诸实施。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卧后宫,傅昭仪及其儿子定陶王刘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难得见上皇帝一面。王政君和刘骜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就在这关键时刻,史丹借着贴身宠臣可以直入寝殿探病的身份,趁寝殿中只有元帝一人时,独自闯入室内,伏在元帝床前声泪俱下地为太子求情。元帝心肠软,“优游不断”,见史丹泣不成声,竟大为感动,长长叹了一口气,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史丹听后心里有底,连连叩头请罪。汉元帝接着说:“我的病恐怕不会有好转的可能,希望你好好辅佐皇太子,不要辜负我的重托!”刘骜皇太子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驾崩。六月,皇太子刘骜继承皇位,成为汉成帝。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从此,外戚王氏家族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为后来的王莽乱国埋下了伏笔。

外戚王氏擅权之所以得以实现,与汉成帝关系非常密切,当时外戚和宦官势力不断坐大,汉成帝便采取了一系列制衡政策。

首先,汉成帝利用外戚,打击宦官势力。汉成帝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宦官权臣石显为长信中太仆,使其离开权力中心,丧失实权。然后,由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等人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过去的罪恶。石显被免官逐回家乡,死于中途,其走卒也纷纷被免官。

其次,汉成帝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成帝继位,王凤首先排挤了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的弟弟冯野王,又迫使许皇后之父许嘉引退。

第三,王凤排挤丞相王商。王商的父亲王武是汉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这也是一支活跃于元、成政坛上的外戚家族。当时,惟一能与王凤相抗衡的,就是王商。王商在政坛上稳步高升,不但有外戚家族的背景,而且政治识见和能力,都不在王凤之下。两人在许多问题上议论不同,关系渐渐紧张。王凤与外戚史丹合谋,派人秘密调查王商的隐私,又教唆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耿定上疏,诬陷王商。汉成帝觉得难以查证,可是王凤坚持要查办,成帝无奈,只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相仅三日,就大口吐血,悲愤而死。其子弟亲戚有在宫中任职的,一律被赶出长安城。至此,王凤专制朝政,已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

汉成帝的制衡政策运用得并不成功,太后王氏一族势力不断壮大,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侯,老大王凤官位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开始崭露头角,王商死后,朝中再无可以节制王氏一族的力量,这一切,都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条件。

还未继承帝位时,刘骜就已沉湎于酒色,登基之后,更加肆无忌惮。汉成帝有一个男宠张放,史书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成帝对他十分宠爱,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还将张放提拔成中郎将,两人经常一起微服私访,汉成帝在外出游玩时,假称是张放的家人,可见张放当时受宠的程度。

此事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各种言论传到了太后王政君的耳中,再加上几个国舅的煽风点火,太后就将张放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汉成帝不堪思念之苦,多次召张放回京团聚,之后,又迫于压力把张放放逐,据史书记载,“故常涕泣而遣之”。除此之外,成帝还“玺书劳问不绝”,千里传递书信;之后,因顾忌宠妃赵氏姐妹不再进行;而张放则“思慕哭泣而死”。

(本篇完)

本文作者:萧家老大(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