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促成的吗?李隆基生母窦德妃是怎么死的?野史趣闻

2018-11-07 12:32:10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助其父登上帝位,使朝政大权重回李家人的手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唐玄宗李隆基的简介。




李隆基生于685年,卒于762年,共在位四十四年,其父是唐睿宗李旦,其母被武则天秘密杀害。

李隆基虽然是李旦之子,但是却被其祖母要求,过继给了李旦之兄李弘。其父李旦被迫让位给其母武则天,后来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旦之兄李显,李显昏庸无能,朝政被韦后所把持。李显死后,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助李旦称帝。

李旦登基后,将李隆基册封为太子。李隆基英明果断、学识渊博、通晓音律,深受李旦及大臣的赞赏,两年后,李隆基登基称帝。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终于李隆基赐死了太平公主。

李隆基执政前期,政治清明,百开元盛世之象。在其执政后期,李隆基迷恋杨贵妃,宠信奸佞,使朝政越来越昏暗,至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但是李隆基对唐朝的危急毫无所觉,施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最终更是爆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在灵武称帝。

757年,安史之乱平息后,李隆基回到长安,成为了太上皇。762年,李隆基去世,享年78岁。

武则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被李世民之子李治看上,深受其宠爱,甚至登上后位,并为李治生下了四个儿子,李隆基的父亲就是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的一生也颇为坎坷,他曾两度登基,两度禅位,第一次禅位就是被其母武则天所迫。而李隆基身为李旦的儿子,却被过继给了李旦之兄李弘,也是因为受到武则天的逼迫。

李隆基英俊潇洒,多才多艺,一开始却并不被武则天所重视。虽然如此,李隆基却依然很有主见。李隆基七岁的时候,看到武则天的侄子武懿宗在一次祭祀上大声呵斥侍卫。李隆基当即孙子,曾收到过武则天的宠爱,但同时武则天也是李隆基的杀母仇人,是武则天杀害了李隆基的母亲,让李隆基在幼年就失去了生母的照顾。

李隆基在最后的岁月里颇为凄惨,他是郁郁寡欢而死的。李隆基在铲除了最后一个对手太平公主之后,就专心治理朝政。他选贤与能,任用贤才,使一大批人才涌现了出来。李隆基不仅慧眼识相,还大幅度地整顿了吏治,使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这样,在李隆基执政的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景象空前繁荣。

可惜,在盛世之相出现后,李隆基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丧失了励精图治的勤勉之心。他开始亲小人、远贤臣,将贤相罢免,而任用小人。他甚至不顾伦理纲常,将儿子的妃子杨玉环召进宫中。

有了杨玉环的李隆基奢靡之风更甚从前。而杨家一人得道,安禄山趁机发动叛乱,叛军直抵长安。李隆基与太子仓皇出逃,李隆基逃到了成都,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称帝。

757年,随着安禄山的死亡,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李隆基回到了长安,成为了太上皇。但是奸佞李辅国挑拨李亨和李隆基的关系,使李隆基被软禁。

762年,一直郁郁寡欢的李隆基去世了,享年78岁。

李隆基在执政前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就像他在铲除了太平公主之后,将年号改为“开元”时的初衷一样。在他的统治之下,唐朝出现了一片开元盛世之象。他选贤任能,提拔贤臣,整顿吏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使唐朝的发展更加迅速。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在李隆基执政后期,大概是在一片安乐之中待得太久,消磨了李隆基的斗志与锐气。他渐渐变得与一般的昏君别无二致,荒废朝政,亲近奸佞,疏远贤臣,使朝堂陷入混乱。再加上他错误的政治决策,终究还是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从兴盛走向了衰败。

李旦为相王时(675年—678年),窦氏为孺人,甚为礼遇。光宅元年(684年),李旦继位,她被册封为德妃。第二年,窦德妃生李隆基,另有两女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载初二年(690年),武则天废李旦,贬为皇嗣,迁居东宫。

长寿二年(693年),户婢团儿诬告她与皇嗣妃皇帝武则天。正月初二,皇嗣妃刘氏和窦氏在嘉豫殿朝见则天皇帝,既退之后,同时遇害。人们都不知道她们的遗体所在。唐睿宗复位,为太子生母窦氏上谥号昭成皇后,以招魂的形式葬在都城之南,陵号靖陵。又在京师立庙,号为仪坤庙。唐睿宗驾崩后,因为窦氏是皇帝的母亲,被追尊为皇太后,谥号依旧,祔葬桥陵,把神主迁到太庙。

昭成顺圣皇后窦氏(7世纪?-693年),唐睿宗李旦的德妃,唐玄宗李隆基生母。将作大匠窦抗曾孙女。祖父大理卿、莘国公窦诞,父亲润州刺史窦孝谌。窦氏温顺贤惠,尤其遵守礼仪。

李旦为相王时(675年—678年),窦氏为孺人,甚为礼遇。光宅元年(684年),李旦继位,她被册封为德妃。第二年,窦德妃生李隆基,另有两女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载初二年(690年),武则天废李旦,贬为皇嗣,迁居东宫。

长寿二年(693年),户婢团儿诬告她与皇嗣妃刘氏以厌盛巫蛊诅咒皇帝武则天。正月初二,皇嗣妃刘氏和窦氏在嘉豫殿朝见则天皇帝,既退之后,同时遇害。人们都不知道她们的遗体所在。唐睿宗复位,为太子生母窦氏上谥号昭成皇后,以招魂的形式葬在都城之南,陵号靖陵。又在京师立庙,号为仪坤庙。唐睿宗驾崩后,因为窦氏是皇帝的母亲,被追尊为皇太后,谥号依旧,祔葬桥陵,把神主迁到太庙。

唐睿宗逝世后,追称窦氏为皇太后,与肃明祔桥陵。后来窦氏因母以子贵,先祔睿宗室。肃明刘皇后到了开元二十年才得以祔庙。

没有了下一篇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原文】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

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

⑴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⑵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

⑶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⑷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⑸“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⑹“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

⑺“伤麟”句: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⑻“今看”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⑼末二句大意为:孔子说他曾经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的梦于今天实现了。



【作品鉴赏】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名家点评】

沈德潜评此诗说:“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

纪昀评此诗说:“只以唱叹取神最妙。”“五六句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

作者介绍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 本 名
  • 李隆基
  • 别 称
  • 李三郎、唐明皇
  • 所处时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洛阳
  • 出生时间
  • 685年9月8日
  • 去世时间
  • 762年5月3日
  • 主要作品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
  • 主要成就
  • 铲除韦后势力,开创开元盛世
  • 年 号
  • 先天、开元、天宝
  • 庙 号
  • 玄宗
  • 谥 号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陵 寝
  • 唐泰陵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