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钟钟被李世民灭掉是谁?李世民与康熙皇帝为何公开贬低长城?野史趣闻

2018-11-07 12:07:43

大国周边的流氓小国代代有,不止今天。

你打他,人家会说你以大欺小。你视而不见,他又像嗡嗡的苍蝇一样,整天在你身边膈应你。



这样的国家,今天是菲律宾、韩国之流,在大唐,就是高昌。

高昌国地处天山南麓,西域东部,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吐鲁番地区。

高昌国虽然位于西域,但并不是少数民族政权,而是以汉人为主。从西汉到西晋,这里一直中原王朝的地盘。五胡乱华后,大部分汉人南渡长江,也有一部分西迁高昌,建立独立的高昌国,并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

高昌和唐朝有过一段不短的蜜月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高昌王麴文泰是第一个赴长安朝见的周边国家元首,这对亟需证明夺位合法性正当性的李世民是实质性的支持。高昌还是唐朝在西域的耳目,一有风吹草动,麴文泰就会秘密报告给李世民以示效忠。

但从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开始,高昌与唐朝的关系逐渐恶化。主要原因就是唐朝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在经由高昌连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之外,再开一条从焉耆通往内地的大碛道。

大碛道开通后,高昌不再是西域路上的独一份中转站,无法再享受雁过拔毛的便利。被断了财路的麴文泰怒了,投身到唐朝的死敌西突厥怀抱,好比刚刚和我兔热乎一阵的棒子转身投靠鹰酱。

高昌王麴文泰不但向西突厥纳下投名状,还身体力行的和大唐死磕。

唐太宗让麴文泰把因隋末战乱逃亡到高昌的汉人送回大唐,麴文泰拒不执行,并将这些人罚作苦工。

麴文泰还将矛头对准西域的情敌,大唐新交的好基友焉耆,两次派兵攻打焉耆。

麴文泰称病不去。

至此,大唐与高昌关系彻底决裂。得,谈判桌上谈不成,那就开片吧。

麴文泰认为李世民不敢打这一仗。

一是路途艰难,“唐国去此七千里,沙碛阔两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就算唐军过得了沙漠,也是疲惫之师,侯君集率军进击高昌。第二年,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四五月间,越过沙漠进抵高昌门户碛口。

长城就像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中国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作历史的陈迹,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被历代帝王沿用长达两千余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城却被废弃了。这是为什么呢,皇帝为何不需要长城了?不过觉得长城用处不大的并非只有康熙一个皇帝,至少有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皇帝也持这个立场,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再说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 “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没有了下一篇

《守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

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注释

①芳殿:华丽的宫殿。下文绮宫亦同。

②丽:使动用法,使······美丽。

③馥(fù):香气。

④盘花:此指供品。

【作品鉴赏】

《守岁》从时令转换角度给人以温馨的快意,其乐融融的节日气氛

这首诗选用诸如“辞”、“去”、“带”、“入”、“舒”、“卷”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它属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

第一,二句“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以夕阳斜照、“年华”把芳殿、绮宫装扮得更加金碧辉煌来点明皇上于宫苑逢除夕,暗示题旨,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第三,四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紧承首联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际——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过去了;暖气回升,和煦的春天来到了。在这里,诗人从时令的转换角度给人以温馨的快意,酿造了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


《守岁》举国欢庆、共度良宵,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

第五,六句“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出句叙写梅花绽开,阵阵飘香。进一步渲染了春意。对句紧扣首联对句突出宫中守岁的景象:宫廷内外.张灯结彩,光辉灿烂;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显得热烈而庄重。

最后两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紧扣“守岁”,由宫廷而至天下,推而广之.概述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的普遍现象,从而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

【名家点评】

《千年节令风俗诗》编者傅继宗:“唐代诗人包括唐太宗有很多关于守岁的吟咏。这首关于守岁的五律清新可读,是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才。”

作者介绍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 中文名
  • 李世民
  • 别 名
  • 唐太宗,天可汗
  • 国 籍
  • 中国(唐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
  •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 逝世日期
  •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 职 业
  •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 信 仰
  • 道家
  • 主要成就
  •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 代表作品
  • 《帝范》,《贞观政要》等
  • 谥 号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庙 号
  • 太宗
  • 年 号
  • 贞观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