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面前的男人,被长孙皇后夸赞,死后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野史趣闻
李世民(简称民)是李渊(简称渊)的二儿子,从小在有钱有地位的家庭里长大,但是他从小爱读书好习武,所以少年时就已经能文能武了。渊当上皇帝,民的功劳是最大的,那场推翻先朝统治的斗争他起了主导作用。他认为荒淫无度的隋帝伤天害理的事做得太多了,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帝,受压迫的人民迟早会将他的政权推翻。民当上皇帝以后,他一直不敢忘记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觉得,做一个皇帝就要称职,不能做违背良心伤害百姓的事。没有老百姓的拥护,皇帝哪里坐得稳,政权哪里保得住?

刚登上皇位的那些年,民非常敬业,做事也很认真很细心。他非常在意大臣们对他的看法,当时朝中有一位叫魏徵(简称徵)的大臣非常有学识,民就问他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明理的皇帝。徵告诉他,作为一个皇帝多听大臣们的建议才能做个明理的皇帝,如果太偏心只听一个人的说法,就会被误导,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了。民非常明白自己并非神仙,不可能完美,所以觉得要有人帮忙指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有一位姓李的大臣对民说。宫里的宫女太多了,虽然也释放过不少出宫,但是现在还是有不少多余的宫女在其中,宫里女子太多了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民听着这个见意不错,所以下令放一些宫女出宫,前前后后数量达几千人。还有一年,为征兵的事,他听取了一位大臣只要身材高大就征收的见意,想多征些士兵来。可是徵觉得这样不妥,又不好当面顶撞,于是就一直押着这个诏书没有发下去。事情也就没法及时实行,为此民特意找到徵,指责他不该扣着诏书。徵很耐心的向民讲道理,说征收未成年的人当兵,如同把湖水放干了取鱼,当时是获利不少,可是以后就再也捉不到鱼了。看民还是不太服气,徵又再一次向民解释,并将民当皇帝后出现过的一些信用问题一一列出来,并告诉他,做一位好皇帝就要将诚信做到底,不该怀疑老百姓隐瞒年龄而去征收未成年人当兵。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不再征收未成年人当兵了。

民一直鼓励各官员积极向他提意见,好让他及时改进。有一次,一位写历史的官吏,在写民争夺帝位时,对于杀兄弟一节有点含糊,民就让他实事求是的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而不作妄加猜想。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在民的精心经营之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百姓的生活也富足起来。那些歌功颂德的话越来越多,民有些飘飘然了,好在徵一直不忘提醒民,让他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进,而且还经常表扬那些敢批评朝政的大臣,并建立了专门的制度,以至后来的官员们都不敢说谎,邀功!
李世民也经常被魏征顶撞的下不来台,常常说要杀了他,是长孙皇后夸赞魏征是个贤臣,是李世民的幸运,这才保住了魏征的性命。

643年,徵去世了,民非常悲伤,为了向徵表示敬意。民亲自为徵撰写碑文,并表示非常怀疑徵,因为徵的存在让他少犯了很多错。徵去世很多年后,民还经常提起徵。可见了徵在民的心目中并一般人可比!好皇帝的背后是要有一个敢说真话的男人!如果说李世民的成功离不开长孙皇后这个背后的女人,那么同样也离不开魏征这个李世民面前的男人。
本文由最严肃的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作者:最严肃的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