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裂开始——西晋‘八王之乱’野史趣闻
即汉代七国之乱之后的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封同姓诸侯王而引起的王室之间的大规模战乱,而与七国之乱不同的时候西晋并没有走上想西汉一样的大汉王朝相反的到是酿成此后中国几百年的分裂,朝代犹如走马灯一样更迭不休,皇帝更是换个不停。
先说说八王之乱都有那八王,他们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他们率领各自的兵马,几十万大军在首都洛阳兵戎相见,根本就不念骨肉至亲之情,不但他们自己没有好下场,还让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帝国土崩瓦解。
之所以这些诸侯王可以发动叛乱可以说和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有很大关系,之前因为担心重蹈曹魏的覆辙所以大封同姓王,公元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辖民户2万者为大 国,可置上、中、下三军5000人;辖民户1万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3000人;民户 5000以下者为小国,置军1500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 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 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 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 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司马炎的妇人之仁也导致了好多同姓王在他在位时还能够安分守己,但是等他死了之后,这些诸侯王就蠢蠢欲动了,再加上他的傻儿子晋惠帝,这里说他的傻不是形容词而是这个晋惠帝是个真真正正的傻孩子,要不是因为他是嫡子在加上他有一个好儿子司马遹的话,他早就被废了,可是晋惠帝的老婆可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这个人就是贾南风,这个贾南风可以在历史上可真的是赫赫有名,这个人才,貌、德三不全的人,靠着有一个好爸爸当上了太子妃,据说她皮肤黝黑,长大很丑、并且个子还比较矮。可以说就是一个丑女的坯子,正所谓上帝给她关上了一扇门却给她打开了一扇窗,虽然她很丑但是她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政治手腕高超将各个王宫大臣诸侯贵族玩弄与鼓掌之中。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正是他的聪明最后使她走向了死亡,并且将西晋推向了混乱的开始。
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司马衷继位,而贾南风顺理成章的当上皇后,而坐上皇后宝座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以太后杨艳为代表的杨氏家族(当年如果不是这位杨艳太后在司马炎面前求情的话,她早就被司马炎给废了)。太后杨艳的父亲杨俊趁晋武帝司马炎临终前病重时,控制皇宫内外,隐瞒晋武帝病重之事,矫诏封自己为太傅大都督,统帅百官,权倾朝野,成为顾命大臣。但是杨俊本身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上台之后结党隐私,等到晋惠帝继位后更是肆无忌惮,进出朝廷都带着一百多个带刀武将,使得很多人看他不顺眼,。这也使得贾南风看到了一丝可趁之机。
公元291年,贾南风密召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挟惠帝铲除了杨俊及其亲族党羽几千人,并逼着太厚绝食而亡,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铲除了杨俊,百官推举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瓘一起辅政。司马亮和卫瓘为了保持个人权利,在利用小恩小惠收买朝臣的同时,就逐步铲除在剿灭杨骏时涌现的新贵宗室东安公和楚王等人,引起新贵们和皇后贾南风的嫉恨,于是贾南风先暗地唆使惠帝指使楚王杀死司马亮和卫瓘,然后再以「矫诏」罪名除掉楚王司马玮,这样朝政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之手。
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4人共管京城机要。由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 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 并重用嬖人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 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 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 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干酪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 二月,司马恤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 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一 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3天3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20多万大军, 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 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 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 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 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 坏,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 (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 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 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入张方之手,又被迫 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 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 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 束。
本文作者:我爱西红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