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已被掏空,如何刺激消费!野史趣闻

深圳一向都是改革先锋。
在国家经济内需低迷的当下,深圳出台了一项政策,有点意思。
近日,一份《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的文件出台,这份文件列出一连串的措施,旨在提振内需。
政府为什么一直要费尽心思让老百姓消费呢,这个文件中的举措真的能提振消费吗,提振消费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财富呢?
作者:财小妹
来源:财妹钱铺
1
花样百出提振消费
我们先来看看深圳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促进消费的。
这份文件通篇围绕“做强做大”展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新的消费项目和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进口汽车消费。
与此同时,深圳还准备提升消费载体,比如提升物流功能、新建连锁门店、新建各种各样的专业消费市场等等。
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手段则相当简单粗暴,就是——奖钱。
商贸企业零售额每增长1亿元奖励50万元;对制造企业成立的零售额超过5亿元的销售公司,每1亿元零售额奖励50万元;对新建的物流设施,按其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财政资金资助;在深销售的平行进口汽车给予3000元/辆。
估计深圳也怕老百姓不愿意消费或者没钱消费,所以这份文件还要求深圳企业做大做强消费金融业务、开展促消费活动、宣传引导消费等等。
“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稳步扩大个人消费贷款范围”这些措辞表明,深圳将会加大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让老百姓借钱消费。
鼓励企业开展促消费、宣传引导消费也有奖励哦,深圳对零售企业产生的宣传推广等费用会给予20%的资助。
深圳这次不仅给企业赚钱的路,还砸钱补贴。
这一份文件,处处都透露着深圳在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掏钱消费。
2
内需能拉动经济吗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政俯要鼓励大家消费呢?
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一直依赖出口、内需、投资(工业投资、基建和房地产)这三驾马车,但目前这三辆马车其实都挺尴尬的。
特朗普举起的关税大棒拦住了无数中国商品,出口正遭受着40年来最大的困难。
10年来,房地产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但今年7月底一句“遏制房价上涨”让楼市瞬间降温。
房地产玩不转,相关联的上下游近100个行业也因此歇菜。
除此之外,因为实业不赚钱,今年以来工业投资也一直在萎缩。
按照常理,貌似只剩下基建、内需这两条路可以走了。
确实,我们今年下半年多次放水,并出台一系列的楼市调控政策阻挡资金流入楼市,最终大部分的钱确实精准地流到大基建去。
无疑,政府对基建会继续维持高强度的投资,但这还不够,要想让中国经济有漂亮的成绩单,还是要依靠消费。
2017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16.2亿元,同比增长9.1%;商品销售总额31486.8亿元;实现商业增加值2704.4亿元,同比增长9.8%,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8.4%。
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至关重要!
从2017年GDP的增速看,6.9%的增速中,最终消费贡献了4.1%,投资贡献了2.2%,消费的贡献接近投资两倍。
看起来,拉动内需已成中国经济的一剂解药。
仔细分析2017年最终消费的数据,单看居民消费支出一项,占GDP的比重仅为39.1%。
这样的数据,不仅远低于美国(69.5%)的比重,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低迷的日本(56.3%)和韩国(47.8%)的水平,还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9.1%)。
相反,最终消费中的政府消费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则持续攀升到14.5%。
由此可见,最终消费支出高增长,掩盖了居民消费低迷的真相。
近年来,内需增长一直乏力,我们来看一下近1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2年开始国民社会消费品消费增幅在步步下降,从21.6%降低到2017年的10.2%。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72369亿元,绝对值增幅仅为4.4%,是近10年来的最低值。
数据触目惊心!
国民消费的增幅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国城镇化的进行,所以我们来看看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
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4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5806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在震荡下降,到2017年,这个数据从12.5%降低到6.8%。
可见,老百姓并不是想象中过得那么好!
3
手中无粮不敢消费
老百姓消费低迷,以前更多的是观念问题,现在消费低谜主要还是因为没钱了。
2012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债务规模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数据显示,2012年末的时候,居民贷款占住户存款比从不到40%,但到了2017年上升到62.14%。
可以看出,居民贷款越来越多,居民存款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目前居民部门的负债渠道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住房公积金、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居民部门债权为39.97万亿,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约为4.5万亿,消费金融公司为1100亿,小额贷款公司大约为9799亿,P2P项目平台贷款余额为1.22万亿。
这么一算,中国居民部门债务规模约为46.65万亿。
其中,住房负债是居民负债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居民持有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叠加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4.5万亿,合计26.4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总额的56.6%。
可以看出,是高房价让老百姓背负债务重压。
这种数据其实还不够够客观,很多人买房的首付是透支了六个钱包,甚至很多来自民间借贷机构。
可想而知,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的代价是透支了居民的钱包。
如果以家庭债务/家庭可支配收入测算,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在2017年底已经高达112%,已经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指标值。
正因为居民债务快速扩张抑制消费水平,所以老百姓才不敢消费,从而削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简单讲就是,中国老百姓因为买了房子,不再大笔钱消费,日子还是过得苦哈哈的。
毕竟就算满地是市场、是商品,手中没钱也一样只逛不买!
4
鼓励提前消费
其实,深圳政俯也知道居民手中没钱,所以也提出要做大做强消费金融业务。
说白了就是,让没钱的人去借钱消费。
从2016年开始,整个大环境都在鼓吹消费升级,甚至将消费与身份、阶级、智商等等联系在一起,极力推广“消费至上主义”。
伴随“消费升级”的舆论,我们看到花呗、白条、现金贷等信用支付品接踵而来。
近几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猛,已形成由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P2P等类金融机构组成的庞大阵容。
中国社会似乎正在上演一场“买买买”的大戏,很多人在舆论的鼓吹下,毫无节制地买买买。
据统计,2017年底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近9万亿元,如若加大力度提倡“消费升级”、“提前消费”,让更多老百姓超前消费,确实对刺激消费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出来混终究要还的,消费者最终还是要承担利息成本,失去理性就变成大冤头了。
很明显,一旦做大做强消费金融,鼓吹消费升级,大学生、月光族人群等年轻低收入群体会在舆论的引导下纷纷入局。
去年,裸条贷、学生贷、套路贷等各种消费金融的乱象层出不穷,一则《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正是整治这种市场乱象。
但时间一过,各种乱象又重出江湖。所以一旦政策鼓励消费金融,此类乱象必然大肆重现。
现在鼓励老百姓加杠杆,却不想一不小心就会掀起居民债务危机,到那时还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会破产。
在我看来,越是以这种粗放、野蛮的速度拉动消费,越会加速债务危机的到来。
不得不感叹,为了让老百姓消费,真是煞费苦心。
经济处于调整期,只有刮骨疗伤大力改革,极大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藏富于民,才有可能扭转乾坤,获得重生。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快点“阅读原文”领取吧!!!
本文作者:股票雷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