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三大传统祭祀节日,你知道7月15是什么节吗?野史趣闻
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

所以,七月半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可以托生。
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而七月半则是鬼月的高峰,也就称之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
中元节: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节)及佛教(盂兰盆会)的不断融合。

估计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村的风俗,常寄托于神灵的佑护。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用,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最初,“秋尝”的日子并不确定,直到后来逐步固定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前后,也就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月圆的时候。此时,秋季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司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发展时期,杜牧曾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句。
佛经里有一个“目连救母”的孝义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中国民众的口味。这就让原来是佛教的佛腊日,开始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司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
因佛教文化融入和盛行,七月十五的秋尝祭祖,以及盂兰盆会的两大风俗得到融合。

道教(中元节)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
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七月十五这一天,则是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
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

道士们在这一天讲经诵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中元”也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
于是,在受到民间广泛的认同之后,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最终形成了民间对亡灵祭拜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关于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渐渐成型,整个“鬼月”盛大而丰富的民俗系统也因此形成。
虽然,从来没有哪个机构和政府正式的把“七月半”定为“鬼节”,但是以民间的思维去观看,把它当成“鬼节”也未尝不可。
中元节流传下的习俗有哪些习俗?
祭祖:自古以来民间一直相信,先祖亡灵会在这一天回家探望后代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适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祭鬼:中元节和清明节不同,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

: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吏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
河灯度孤:民间认为,上原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民间习惯在河里放灯,也就是现在的“放河灯”。

您还了解哪些中元习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本文作者:山野史趣(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