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尚有多姓后代!野史趣闻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使得当时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攻入南京后,百官俱降,唯有方孝孺不降。
不仅如此,方孝孺义正言辞斥责朱棣谋反篡位,遭到杀戮,并且殃及十族共计八百余人!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惨案例!
看这意思,朱棣痛下杀手意欲斩草除根。并且震慑胆敢对抗的旧臣们,使其臣服。在此,我们会觉得方氏一族全部灭绝,没有留下后人。
然而,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方孝孺殉难600周年的2002年6月24日,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方姓后人到南京祭祀。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人中竟然有四个姓! 1、一个奇怪的姓----“六”2001年9月,第六届世界华商会在南京召开之际,雨花台风景区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他就是现住江阴的六以方先生。六以方先生声称,自己是方孝孺的后人。六先生说,方孝孺共有四子,二子殉难,一子流落江阴,一子避祸松江,现家中有家谱可资佐证。来者言之凿凿,南京方面遂派人前往江阴。 在江阴,六以方的父亲81岁的六铭洪老先生介绍:我家姓的“六”(此处“六”读Lù,为古汉语入声之读法,如南京江北之“六合”,安徽之“六安”等皆读此音),是明朝人从“方”字改成的,所以在《百家姓》上是没有的。方孝孺十族全诛时,幼子方朗被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悄悄送到江阴陆姓外公家抚养,故依外公家姓“陆”,长大得知身世后将“陆”改为“六”,以示不忘方姓。因“六”与“方”字笔划相同,形状相似,故有此良苦用心,所以一直延续至今。万历年间朝廷为方孝孺“平反”时,因当时的江阴地处偏僻,消息蔽塞,音信难通,并不知晓方家“平反”之事。况且即便听得一星半点动静,也是且信且疑,所以未能归宗,现在传到我已是21世了。
2、何姓也有一支安徽省庐江县的一支姓何,人数最多。据方氏后人何国权说,庐江方氏后人多达2万左右。方氏后人为什么姓何呢?何国权说,方氏被灭十族时,方孝孺第三子(应与上述方氏之子不为一房)方圣侥幸脱逃,后其长子方通迁至庐江繁衍至今,现有《方何宗谱》为证。这支方氏后人迫于形势,不敢以方为姓,那么以何姓为姓呢?因此就以“何”字作为姓氏,死后则归姓方。
3、不多见的“才”姓 为浙江省宁海作家石墨先生《方孝孺传说》作序的才广仁说,当年方孝孺被杀之际,其子方忠宪在忠仆方良的护侍下逃亡,以父名方孝孺(又名方子才)最后的“才”字为姓,以“隐士”为名,逃到湖北茉花村渔岗后娶妻生子。事隔21年,当朱棣得到密报后派官兵前往捉拿。才隐士妻子、四个儿子以及方良皆被害,只有才隐士及长子侥幸逃脱,迁到河北永平府昌黎县河泥庄,即现在的河北省昌黎县沙井镇才庄。
4、其他姓 石墨先生及有关专家称,方孝孺后人除方姓、六姓、何姓、才姓外,还有余姓、亢姓等姓氏,除生活在中国大陆外,还有一些生活在美国、加拿大、朝鲜、中国台湾等地,总数达数万之众,可谓光旺发达。
疑点重重的“灭十族” 方孝孺真的被灭了十族吗?
“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如此叙述道:“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无论是原本《明史》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朱棣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明代焦竑著的《玉堂丛语》里写的是方孝孺“不屈死”。关于朱棣威胁灭方孝孺十族的对话也不曾见到。
《明史》还载,方孝孺与其弟方孝友一同被杀,其后,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与四个儿子中的两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亦跳入秦淮河自尽,这也不是被朱棣“夷族”。
而《明史》中虽提及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杀的信息,但没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杀的任何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还有方孝孺第十族——门人和朋友的信息:“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此外,生活在明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革除录》等关于建文忠臣的书中,也只是有“夷其族”却没有“灭十族”的说法。
《立斋闲录》还在“夷其族”后边列出了被“抄扎人口八百四十七人”的名单,基本都是方家父系这一系的,并未见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显然,也没有理由表明,宋端仪要刻意隐瞒方家母系和妻系的被害者姓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是被“抄扎”,即查抄没收,并没有说是被杀死。同样,关于建文帝的野史也都没有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
那么,“灭十族”的说法究竟如何出现的?近代有人考证,最早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书籍是在明正德年间祝枝山所写的《野史》中,而其信息来源是年幼时听长辈们聊天时的记忆,因此不足为凭。而清朝初年,民间史学家谈迁的《国榷》中也未见“灭十族”的说法。直到清朝一统天下后,这种说法出现在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书中,并逐渐广为流传。
本文作者:赵殿超1(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