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方孝孺、刘伯庸,聪明人之间的大pk野史趣闻
说说姚广孝。
对于燕王朱棣来说,姚广孝是他见过最特别的和尚。
他老爹朱元璋也做过和尚,不过那是饥荒年代一个穷人家最无奈的选择,饥饿让朱元璋失去了对佛的信仰,相反他成为一个兼具了精明与厚道、仁厚与残酷等品质的复杂君主。
姚广孝这个和尚的出现让朱棣心中一凛,他从和尚的那双三角眼中看出来这个人并非善类。
而朱棣并不需要善人,他需要一个谋士,姚广孝正是这样一个人。
姚广孝生于乱世,他刚满六岁时,全国便出现了几百处骚乱事件,三年后各地纷纷闹饥荒,生活在一个普通医家的这个男孩或许是因为贫寒,十四岁时便被父母送进了妙智庵,17岁方才剃度为僧,在这段时间,他的父母去世,或许也正是双亲的故去让他决心出家。
不过你以为做僧人就容易了吗?这个世界每一个圈子都有道道无形的门,出家只是姚广孝入门的第一步,之后他经过刻苦学习,四处求事,才引来高僧的注意,带着他一同修行,才最终成为了佛教界的精英人物,终于四十七岁的他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当时马皇后去世,朱元璋选得道高僧侍奉各个藩王,姚广孝便被宗泐推荐给了燕王朱棣。宗泐推荐姚广孝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早在姚广孝的一首怀古诗中觉察出这个僧人的政治抱负,姚广孝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他也不能从人间白走一遭。
姚广孝欲望很强,野心挺大,当时谋士们都劝朱棣忍一时风平浪静,他却劝朱棣靖难起兵。为了掩盖燕王准备靖难起兵的迹象,他向朱棣献计,在后苑挖巨型地下室,后苑建起高高的围墙,周围开辟大型养鸭养鸡场,从外面看来,完全看不出朱棣想干什么,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王爷打算做个专业的农业养殖场场主。然而在鸡鸭声鼎沸的掩盖下,是叮叮当当锤炼兵器、操练士兵的声音。阴谋家姚广孝,他的隔音设计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方向 。
当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农民已经学会了舆论战,用藏书鱼腹的迷信宣传争取支持,而姚广孝凭着一张巧嘴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朱棣决定起兵当天,风雨大作,狂风将燕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朱棣心中害怕,靖难成功把握不大,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他越会相信命运,姚广孝却说:“这是祥瑞之兆啊,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正是因为您才是天命之子,才有这样的兆头。”
在朱棣起兵靖难的过程中,姚广孝是幕后总军师,《明史》中说“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然而论功第一的姚广孝在靖难成功后却并没有走近政坛,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上朝时穿官服,下朝后则回到庙里穿僧衣,赏赐的金银自己一分不留,全然散尽,朱棣命他还俗,他始终不肯。而这就是姚广孝的聪明过人之处,即便是刘伯温也没有他这样的心计。
尽管刘伯温也同样选择了急流勇退,然而他不能像姚广孝那样清楚认清帝王的本质,活神仙的名气让他对朱元璋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单单一个归隐并不能消除朱元璋对他的戒心,最终的死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姚广孝半官半隐,既无子孙后代的牵绊,又没有金银财帛的气味,所来往的人也都是些文人墨客,在朱棣的眼皮子底下,自然放心。
跟姚广孝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读书人方孝孺。姚广孝是极其聪明的读书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阴谋家,他终其一生只有一个目的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方孝孺对此并无一个清楚认识,简单来说,他没活明白。为了心中的道义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气节固然是有气节,然而儒家所教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全然忘在了脑后。他成为整个明朝气节献祭台上第一件瑰丽的祭品,自身的价值化作尘埃。
姚广孝曾因为靖难被家人厌弃,姐姐、朋友都与他断绝关系,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利欲熏心的和尚,或许没有人能理解一个和尚的选择吧,僧衣帮助他继续学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局限了他的身份,使他无法摆脱别人的误解。在明朝这样既谈道德高调,又欲望横流的朝代,姚广孝作为一个最正常的人,却承受着最不公平的评价,何其悲哀。假如他生活在今天,一定是一只驰骋商界雄姿勃发的猛虎吧。
本文作者:倾杯如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