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方孝孺之死(图)野史趣闻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命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明神宗时期获得平反,南明弘光年间追谥“文正”。
血迹石
如今的方孝孺墓位于南京雨花台内。当年方孝孺死后,遗骸由廖氏兄弟秘密收葬于南京聚宝门外山上。晚明时,由汤显祖重修、建祠。清同治五年(1866年)、1924年、1998年又有三次重修。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墓中仅残存方孝孺的少许衣冠,属于衣冠冢。
而另外在南京明朝故宫遗址内还有一块方孝孺血迹石,1399年,明朝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对建文帝全力扶持。但朱允炆的叔叔朱棣起兵夺位。方孝孺力主讨伐,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因李景隆(李文忠之子)投降开城,燕兵攻入南京城。皇宫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方孝孺被俘下狱。朱棣当上皇帝后,大开杀戒,一共有100多名大臣先后被杀。
石牌坊和塑像
到南京后,朱棣召方孝儒进宫,方孝儒披麻戴孝上朝了。朱棣要他草拟诏书以告天下。方孝孺坚决拒绝,哭声响彻殿宇。朱棣起身安慰说:'先生何必自苦如 此,我只是仿效周公辅助成王'。'成王在哪?''烧死了?''你为何不辅助成王的弟弟或儿子?'朱棣说:'这是我们的家事!'朱棣命人拿来笔墨,又说:' 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掷笔于地说:'头可断,诏不可草。'燕王咬牙切齿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针锋相对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 妨!'最后方孝儒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当即下令割了方孝儒的耳朵,而后,从耳朵一直割到嘴巴,血流不止。血洒阶前石上,这块石头就是后来的血 迹石。朱棣还不解气处以分尸,方孝孺慨然受刑。时方孝孺年四十六岁。
李鸿章题写的墓碑
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明初修建的宫殿群已片瓦无存,而被方孝孺舌血所染的那块巨石,却巍然独存,依然可见斑斑殷红。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在驻防城南京方孝孺殉节处建祠纪念,又在祠旁建亭,移血迹石于亭中,并撰文立碑记其事。辛亥革命时,南京发生战争,祠、亭全毁,碑、石无恙。民国十三年(1924年)为了保存明宫遗物,在旧祠基址上建南京古物保存所,又把碑、石移入该所楼下陈列。
日军攻占南京,石碑不知去向,这块血迹石又一次在劫难中存下来。现在血迹石展示在公园里,似乎向人们诉说那一段杀戮的血往事。
本文作者:天马行文(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