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是悲壮还是尴尬?野史趣闻

2018-11-05 20:04:46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一提起方孝孺,人们大多会直接想起他被诛十族的惨烈事迹。

《明史·方孝孺传》中记载: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方孝孺年幼时,正值元末群雄混战,百姓生灵涂炭。他的父亲因为“空印”案而被诛杀,方孝孺本人也曾因为仇家的牵连而被押往京师,这一切经历都对方孝孺之后人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具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愿意为百姓奉献自己,目的是“为斯民谋”。年轻的皇帝朱允炆为他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实行宽松的政策,锐意复古,如恢复的井田制和《周礼》中的古旧官称谓,方孝孺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方孝孺与朱允炆之间君臣关系融洽,他们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政治理想的真诚追求。就这一点来说,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方孝孺是绝不可能向成祖朱棣低头的。

方孝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灭十族的惨烈结果,而义无反顾。方孝孺死的轰轰烈烈,然而,他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而是皇室成员的内部残杀,这为方孝孺的死增添了某种尴尬的色彩,令人感到遗憾。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进退两难:既不能归降朱棣,这必然有损士人的节操;而慷慨赴死又显得迂阔。如王廷相认为,方孝孺的死与文天祥的死相比,就是“忠之过者”,认为方式“自激之甚”而卒招杀身之祸,是“轻重失宜”的举动。

也有学者将方孝孺的死视为“儒家之绝唱”,这是因为方孝孺的死,不只是他个人的死亡,而更象征着明前期士人儒家政治理想的破灭。左东岭称方孝孺的死是士人的悲剧与尴尬命运的序曲。

历史已经过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人对方孝孺自然也有不同的评价。但不能否认的是,方孝孺始终是一位学术纯正而又志气豪迈的儒家学者,他以身殉道的悲壮举动从此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正如《明史》对他的评价:“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本文作者:草野青青(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