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杀争议野史趣闻
2018-11-05 20:02:04
明初靖难之变中的方孝孺之死,是论史者绕不开的一个沉重话题。对方孝孺的评说日见分歧,一种观点是秉承前说,将方孝孺定位为忠节奇儒,而另一种新出的说法却将其称作愚忠的典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说,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方孝孺之死的真正意义。
建文帝即位后,着手削藩,方孝孺积极参与其事,削藩弱宗本是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题中之意,此事上关皇位大统,下系黎庶福祉。而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篡逆大统,破坏的是立嗣以嫡以长的成宪,用术语而言,就是破坏了宪法。方孝孺在燕王攻破南京城后,以不奉诏而身死,我以为这决不是殉于一家一姓,更不是愚忠,方孝孺之死,乃是死于维护成宪,维护制度。身死于削藩,在中国历史上,方孝孺不是第一个,其前有西汉文帝时的晁错,在其同时有黄子澄、齐泰等人,方孝孺之所以更为出名,一是因为方孝孺案株连人数之多(达873人),二是因为方孝孺文名之盛。至于方孝孺在削藩一事上的失误,当然也是明显的,此节已被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论定为帝暗臣疏,在此也无妨提及,在此前(帝甫即位,当洪武三十一年,未改建文之号之日),高巍已上言,削藩宜用贾谊分建诸侯之说和主父偃推恩之策,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方孝孺作为建文帝倚信的大臣,却未能使建文帝听服高巍的建言,而其后遂有燕王靖难之祸。
本文作者:龙行静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