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唐朝开始历代君王都喜欢用和亲作为外交手段?野史趣闻

2018-11-05 19:36:51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从此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在任何朝代基本都会出现,尤其是在西汉的时候和亲政策最为盛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就是去匈奴和亲。和亲名义上是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共鸣,实际上是军事争斗的妥协。和亲的双方无论是得女人的还是嫁女人的都不会在乎女人的命运会怎样,他们在乎的只是用这个女人能得到什么样的政治利益。无论是汉朝的王昭君和亲匈奴,还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和亲西藏,他们都带有大量的和亲物品,这些物品名义上是陪嫁,实际上和清末的战争赔款没有什么区别。和亲政策并非封建统治者的突发奇想,他是着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打个比方说你是古代的皇帝,如果用金钱美色可以摆平的事情,你愿意用几万几十万民众的性命去打吗?那些自以为有骨气的人肯定说要打就打啊?可是打之前你想过自己的损失吗,打个比方说匈奴给汉文帝要1000万人民币加一个公主和亲,如果不给就开战。这个时候汉文帝肯定要算一笔账了,如果打仗的话就算1个亿的军费都不够用,这还不算军队民众的死伤。一个亿和一千万比起来那头轻那头重傻子都看的出来。

至于嫁个公主那更是小儿科了,公主能嫁给大汗本身也门当户对,还能让两家结成亲家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那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已经达到能够战胜匈奴,汉武帝早期不是照样把自己的亲姐姐和亲给了匈奴大单于。中原王朝之所以多和亲政策,和中原人占据的这块土地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的农耕时代,中原地区可谓是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这对于生活在苦寒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来说简直是一块躺在身边的大肥肉。战争都是讲欲望的,中原王朝打少数民族大多是出于防御,因为北方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下来也没有什么用。

而北方打中原则不同,中原地区有他们眼馋的丝绸,大米粮食,和数不尽的财宝美女。因此从战争欲望上讲中原大部分是防御性,北方多是进攻性。比方说汉朝除汉武帝以外的时期,整个南北宋时期,还有明朝时期对满蒙的抵御。和亲政策除了维持和平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策略那就是“以夷制夷”,比方说唐朝的公主和亲就一点也不吃亏,一个文成公主就搞定了西藏,和突厥的和亲更是起到了同化突厥人的效果。据说突厥在唐朝边界维稳战略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除了突厥和西藏以外,很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也都主动请求做唐太宗的女婿来壮大自己的威望。和亲政策虽然是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不公平枷锁,可客观的讲和亲在促进民族融合的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的交流。

本文作者:我爱天方夜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