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传:不畏权贵的正直宦官——刘若愚野史趣闻
一说到明朝宦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八户宦官和魏忠贤这种大奸大恶的人,但今天我们来介绍明朝宦官中的一股清流——刘若愚。刘若愚本来不叫刘若愚,他叫刘时敏。生于公元1584年,南直定远人。他父亲刘应祺是一名武官,还算有点职位的。刘若愚十六岁时做了一个奇怪梦,然后就把自己阉了,我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古代人为什么可以发个梦就把自己割了呢。
刘若愚的上司魏忠贤
刘若愚为人正直,在魏忠贤最有权势的时候,既不和外廷结交,也不愿归附魏忠贤,后来屡屡遭到排斥,很快就被魏忠贤调到御马监。御马监本是个蛮有权势的机构,二十四衙门中相当于秘书和保镖(其他都是做饭倒马桶的),不过只让他做些和文书笔墨有关的事,并对他任意差遣,气得刘若愚几次重病,这官场风气还是挺黑暗的。
刘若愚的抽象图
刘若愚工作非常细心,总能及时指出皇帝下达的文书中的疏漏。比如满桂升总兵时,内阁敕稿,有“你可以和枢辅商量一下来做”这样的句子,但这个时候阁部孙承宗早已撤回,王之臣是总督,“枢辅”的说法是错的,谁都没有注意到。而刘若愚注意到了,他及时告诉了李永贞,让皇帝把“枢辅”改成了“督抚”,避免了一个笑话。
刘若愚蠢入狱写的书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刘若愚就没有得到过他们任何的嘉奖,魏忠贤失势力后,他还要被株连。刘若愚受到诬告锒铛入狱,而真正的魏党王体乾、涂文辅等人却逍遥法外。刘若愚觉得很冤屈,但又无处可申,于是发愤写下《酌中志》一书。书中祥记自己在宫中多年来的见闻,并对自己的冤情给以表白。
由于刘若愚在宫内生活了数十年,有机会看到宫中的许多内幕。刘若愚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还是为自己伸冤,所以没有体制带来的各种限制,加上他本人是一个太监,看问题的角度与一般文人自然会不同,因此《酌中志》里留下了一般著作中看不到的有关各种宫斗和统治阶级相互斗争的历史资料,具有很宝贵的研究价值。
总结:好像刘若愚这样的人,经常都会给小人的陷害,到底这样的为人处事方法是错是对,只能留给后人定义。
本文作者:历史小搜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