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宦官,为何明朝宦官当政,但是清朝的宦官却悄无声息?野史趣闻
前些年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以及后来《万历十五年》的悄然走红。明史,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
但是稍微了解过明、清两代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都是太监,为何明朝的太监能够大权独揽,形成自己的宦官集团?而清朝太监却只能够沦为皇帝的仆人,悄无声息呢?
“宦官”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道特殊景象
宦官的背景
在明史中,总有几个权势滔天的大太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和魏忠贤等。这些大太监控制锦衣卫,掌握东厂、西厂,一言不合就能够将官员下入大狱。
明朝的宦官集团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实权力量
但是实际上,只要细心一点就能够发现,这些大太监实际上都和皇帝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例如:王振是明英宗的老师、刘瑾是明武宗的玩伴、而魏忠贤则是明熹宗奶娘的相好。这些宦官都达成了成为掌权者的第一个要素——和皇帝有着良好的背景关系。
抗衡文官
宦官首先得得到皇帝的青睐有加,在这个基础上,皇帝才能够给予太监以权力。那么?皇帝要用宦官对付谁呢?——文官集团!
明朝初期,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强硬手段,文官集团并不猖獗。但是随着后来武将集团的逐渐没落,特别是“土木堡之变”,明朝的一大批实权武将和靖难功臣几乎全军覆没。在这时候,文官集团开始逐渐扩大,并逐渐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看明史的时候,经常看到皇帝十分昏庸的原因——因为都是文官在写历史,你让我不开心,我就抹黑你。
明朝文官完全把持了“明史”的编撰
此外,明朝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效的政府机构。皇帝就算不管朝政,底下的官员也能够按部就班的把应该要做的事情全部做好。因此经常就会出现明朝皇帝几百天不上早朝,但是朝政基本上都没有问题的原因。
但是清朝皇帝就不行,作为外族皇帝入主中原,清朝的皇帝不相信文官和太监,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皇帝除了非常喜欢搞“文字狱”之外,也是非常勤政,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收集到了自己的手上。
清朝皇帝相对于明朝皇帝可以说是非常“勤奋”了
但是明朝后期,随着皇帝打压文官集团,如“东林六君子”的覆灭,直接就导致了朝廷运转的停摆,甚至连税赋都没办法按时收上来。
“东林六君子”是明朝文官集团的典型代表
世家大族的影响
明朝皇帝都是汉人主导的统治阶级,因此虽然有科举制度可以从普通贫寒家庭选拔优秀人才。但是从比例上来讲,世家大族仍然把握着大量的权力。
科举制是古代皇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此外,受制于古代比较落后的通讯手段,地方的统治很依赖宗族的从旁协助,这些都意味着——明朝皇帝做决定需要注意这些大家族的意见,需要宦官来进行制衡。
但清朝皇帝则不同,因为是外族,所以更加喜欢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上。从等级森严的八旗制度,包括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等,都决定了清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来支撑自己的决定,自然也就不需要宦官集团来帮助自己维护皇权。
清朝的“八旗制度”将等级划分得十分明显
对于这种现象,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来和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本文作者:军武杂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