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人状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巧断离间计野史趣闻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在贞观时代,有一对宰相大名鼎鼎,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他们一个善于谋略,一个长于决断,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
房玄龄是杜如晦的伯乐,他引荐了杜如晦,两人共同帮助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天下。
然而,杜如晦却因为积劳成疾,在贞观四年去世。
虽然在这一年之前唐朝的铁骑在李靖、李勣两位将星的率领下平定了东突厥,扫灭了威胁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但杜如晦却未能看到凯旋班师的唐军。

此后,房玄龄则担任了更重的担子,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将贞观之治的辉煌延续,并且让唐朝赢得了世界性的尊重。
唐太宗对房玄龄也非常信任,他让韩王娶了房玄龄的女儿为妃,又让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不仅如此,在唐太宗离开长安时,经常让房玄龄担任留守京师的重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出征高丽,这一次他是带着隋唐几代帝王的心愿,一定要将高句丽灭国的。
所以,文臣武将带走了一大堆,特别是最知名的大将李勣也随行。
京师的安全和国家的重任,都一并交给了房玄龄。

然而,也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人大吵大闹擅闯宰相府。
他的理由是要揭发人谋反。
作为京师留守,房玄龄不敢大意,立即将此人引入大堂。
房玄龄问他:你说告密,到底告何人?你说有人谋反,到底何人有这么大的胆子?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个人也毫不忌讳,直接说:我就是告你谋反。
房玄龄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和所有人一样诧异。
然而,在片刻地思索后,房玄龄一拍惊堂木,命令手下将此人立即押赴高句丽,送给还在战场的李世民发落,并且叮嘱一定要善待他,不容有失。

不久,在高句丽打仗并不顺利的李世民听说宰相送来一个犯人给他审。
一开始的时候,他也非常诧异。
但转念一想,房玄龄的水平不可能低到这个程度,拿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烦他,既然将人送来,一定是重大的事情。
他立即命令亲兵列队,将这个人带到自己的营帐。
面对“天可汗”李世民,此人居然开口的第一句话仍然是:告发房玄龄谋反。
周边的文武官员都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这是唱的哪一出。
然而李世民却早有准备似的,冷哼一声,命令左右将此人推出去斩了。
那人连连惊呼,可李世民就是不为所动,不愿意听他的下一句话。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还若无其事对房玄龄说:像这种小事情,爱卿又何必送我呢?你自己发落就行了。
说是这么说,相信如果还有这样的事情,房玄龄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当时他一定也有好奇心:此人是谁,为什么要诬陷我,来我这里状告我,又是在这敏感时期,到底有什么居心?他是受何人指使?
但房玄龄按捺住了所有的好奇心,他知道自己不能审,一审的话很多事情说不清,也不能用刑,死了人怎么办?说他杀人灭口怎么办?

李世民同样英明,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
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对于功臣一如既往的信任。
他知道自己也不能审,如果确有其事于事无补,如果子虚乌有反而中了来人的离间计。
这就是古来君臣相处的大智慧,也是君臣默契的最高境界。
虽然这个人的来历成为了千古之谜,但贞观君臣以高超的政治艺术,演绎了教科书一般的精彩故事。
本文作者:众仙皆缘Z(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