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乱政,始于王振野史趣闻

2018-11-05 18:06:41

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汉唐晚期的宦官干政之祸,在建国之后,便立下了许多限制宦官干政的规矩。诸如:宦官人数限定在百人左右;品级不得高于四品;不得兼任文武官衔;不得穿官服;朝中各部不得与宦官有往来;不允许宦官读书识字等。甚至立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是,尽管朱元璋对宦官要求如此严格,还是没有阻止住宦官干政的脚步,甚至还让明朝成为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始于一个号称“翁父”的宦官,他的名字叫王振。

王振是明朝宦官当中少有的一个有文化的太监,他在进宫前,是个读书人,还当过教官。也不知他出于何种想法,居然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甘愿阉割了自己而进宫当一名太监。而且,那时的太监因为在朱元璋的严格的明文规定之下,尚不敢公开地为所欲为。到朱棣时,因为宦官的通风报信而夺权成功,朱棣开始亲近宦官,开始废除朱元璋立下的宦官不得读书认字的规矩,专门开设内书堂,派人给宦官扫盲。有时宦官还充当监军、出使或者分镇,但那时的宦官根本不可能和读书而入仕的人相提并论,所以,当太监在当时是一件几乎无前途的门径。


因为王振比其他太监有文化,所以深得朱瞻基的信任,专门派他给太子朱祁镇伴读,并升任司礼太监。朱瞻基死后,继任的朱祁镇还很小,从小受到王振管束的朱祁镇很怕他。太皇太后和朝中的三大元老——杨荣、杨士奇和杨溥都对王振是一种震慑,所以王振不敢造次。甚至太皇太后因为讨厌王振不守规矩,还曾经赐死于他,后被大臣们求情才侥幸活了下来。可等太皇太后死后,杨荣病死、杨士奇退出官场,朝中只剩下一个年老势孤的杨溥时,王振的胆子开始大了起来。他公然拆掉了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牌子,任用自己的侄子,一个当了锦衣卫都督同知,一个当了锦衣卫指挥僉事。对稍有违逆者就大加杀伐。朝中对他噤若寒蝉,号称“翁父”。

瓦剌侵犯明朝时,王振蛊惑朱祁镇亲征。朱祁镇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将所有军政要务全部交给王振,自己组织了一直临时拼凑起来的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军队还不走到大同时,就病死或饿死很多人。蒙古也先为了诱敌深入,故意在明朝军队到达大同时,往北撤退。王振以为这是也先以为朱祁镇的御驾亲征而害怕才撤退的,将军队向北推进,结果先头部队遭也先伏击。他不得不决定班师。王振为了显示自己在朝中混的好,居然在军队撤退时,有意让军队绕道从自己老家走,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后来,当军队路过他的家乡时,他又怕军队踩坏家乡的庄稼,复令军队原路返回,就这么来回折腾时,瓦剌的骑兵赶到了,将这支后卫部队全部消灭了。

当朱祁镇逃到土木堡时,随行的官员劝他赶紧进怀来城躲避,可是王振却说还有千余辆的辎重没到,要等等才走。第二天,朱祁镇就被赶到的瓦剌军队所包围。瓦剌围了一夜,没有抓到朱祁镇。他佯装撤退,就在士兵出来取水时,埋伏在附近的瓦剌军蜂拥而至、随行的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大学士曹鼎和张益、驸马都尉井源全部牺牲,朱祁镇也在突围中被俘。朱祁镇被俘后,愤怒至极的护卫大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将王振给活活锤死了。他一边锤,一边大喊:“我为天下诛此贼。”

本文作者:龙眠山乔(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