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销毁鸦片为什么不用火烧而放石灰池?野史趣闻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
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巷11号;小女林金銮,秀才郑葆中妻,郑家在宫巷。她们都在福建,与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有什么关系?

从出生年代看,范文澜比郭沫若小一岁,比汪兆铭小10岁。汪兆铭1910年行刺摄政王时,范文澜还未成年。郭沫若在日本和佐藤富子同居一年后,范文澜才从北大毕业赴日留学。范文澜怎么成了郭沫若和汪兆铭的老师?
“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叶剑英的老婆是曾宪植,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陈璧君是英属马来华人,祖籍广东新会,为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1891年出生,比陈寅恪小一岁。陈寅恪的姐妹如何嫁给姓陈的人家,并生下这么大的女儿?上文提到,曾宪植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1910年出生,湖南双峰县人,她的表侄女会是1882年出生的浙江奉化人毛福梅(蒋中正原配夫人)吗?
倒是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嫁给了俞大维之子俞扬和。蒋孝章容貌出众,气质典雅,身为“台湾第一千金”,追求者众多,在美国读书期间嫁给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育有一子俞祖声。婚后定居旧金山。
1839年1月,林则徐到达广东,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烟,得到道光帝支持。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深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洋人生产大量鸦片,自己不吸,却卖给中国人。
林则徐一到广东就通知洋商,要求三日之内必须将所有鸦片上交,不然走着瞧。林则徐发誓鸦片不除,誓不罢休!
很多人以为清政府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才开始销烟,其实不是。在林则徐到达广东时,广东销烟已经长达二十几年,可惜收效甚微。广东一直是鸦片最大的集散地,到达北京天津的鸦片就从广东流入内地。当时洋人与衙门勾结,这些贪官全然不顾民族大义,只要洋人给点钱,就允许将鸦片卸到广东。
林则徐很气愤,下令封锁在广州等地的英国商管,还抓了一批洋人。当时英国在澳门设有驻华商务监督。监督见洋商被抓,赶紧跑到广州要人。这下好了,人没要到,林则徐把监督也抓起来了。
常人肯定认为直接把鸦片烧了就得了,一把火的问题。没那么简单,鸦片被焚烧时,会有渣渣渗到泥土,瘾君子会想办法挖地三尺找渣渣。
林则徐命人在虎门海边挖个大池子,放进石灰搅拌,再将鸦片倒入大池子中。就这样,鸦片咕咚咕咚被石灰焚化。潮水一来,残渣全被卷入海中,瘾君子只能跳入海中。据说当时有个人见大箱子装着鸦片,两眼放光,上前拿鸦片。林则徐直接命人将他投入大池子。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很残酷,林则徐想以此警告世人。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原文】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
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作品鉴赏】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咏景抒情之诗,诗人西行虽有准备,但内心还是充满寂寞、空虚之感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诗。首句写天山的雄伟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由数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海拔多在三千至五千米,山峰终年积雪,所以又名雪山、白山。唐诗人岑参曾有“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天山歌送萧治归京》)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天山群峰耸立,常年积雪的雄姿。而这里用“万笏耸琼瑶”来刻画天山,这更为形象,且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狭长板子,形似一曲背老人。
用“万笏”来形容天山,既状其山峰之众多而连绵,也状其山势之狭长而微曲。“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积雪,非常贴切。用一个“耸”字,点出了积雪的位置,是在天山的群峰之巅。次句即景抒情。林则徐这次西行自然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戏为塞外绝句》之七)的情景,寂寞、空虚之感自然会向他袭来。所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高耸壮美的天山到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晴雪”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诗人虽然豪情尚在,却壮志难酬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自己也含笑对山灵,“相对笑”嗓子,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只能苦笑而已。第四句与一二句相照应,“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这时诗人虽然豪情尚在,但壮志难酬,时不饶人,头上的白发与山顶的积雪一样,都难以消除了。语句平淡,而深含愤慨之情,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 中文名
- 林则徐
- 别 名
- 林元抚
- 国 籍
- 中国清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福建省福州市左营司巷(现福州市中山路9号)
- 出生日期
- 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 逝世日期
- 1850年11月22日(庚戌年)
- 主要成就
- 禁烟
- 翻译论著《海国图志》一书
- 镇压“刀客”
- 治水
- 代表作品
- 《试帖诗稿》、《使滇吟草》、《拜石山房诗草》、《黑头公集》等
- 逝世地点
- 广东普宁市洪阳镇
- 祖籍地
- 现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
- 官 职
- 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