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的七大理由,告诉你高宗皇帝是如何借刀杀人的!野史趣闻
一、宋朝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是罪魁祸首。
岳飞既是个不贪财、不好色且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将领。有一次吴磷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高宗赐田园给他,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贪财、不好色、不置家产、不怕死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宋高宗赵构心里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下,只容得住贪财好色糊涂虫似的将领,可决容不下像岳飞这样既得民心又得军心的高级将领。
二、淮西事变为岳飞被害埋下是了重大伏笔。
高宗采用宰相张浚的意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了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叛变,投降了伪齐。淮西事变,使赵构认识到这些军队以及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但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私家军队。要不,老百姓为什么叫他们作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没有一支皇家军?四大主力军全是这些首领们自已拉扯出来拚杀出来的部队,这些兵将只认多少年来带领他们出生入死的首领,而不怎么认朝廷的。如果再来一次“淮西事变”,甚至回过头来打朝廷,该如何是好呀?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但要整军,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谈。赵构不是个无能的皇帝,他马上开始行动了。第一步是和谈。第二步是剥夺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将(刘光世早已交过军权了)的带兵权,让他们离开自已的部队。第三步是把管兵、调兵两权分开,由两个部门管辖。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战派张浚离开了政坛、议和派秦桧当上了宰相,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难怪岳飞死后有悼诗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三、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北伐口触动了高宗。
我们知道黄龙府是金军老窝,捣了也罢。但迎回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将使高宗如何自处,是让位还是继续做自己的皇帝呢?与此同时秦桧还向皇帝那去进言声,并画了三个太阳,意思是提醒皇上,这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悦。这使得高宗对岳飞的疑心进一步加重!
四、尽忠报国以致不顾皇家禁忌。
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饮宗,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高宗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早年战乱败亡渡江,受了惊吓而不举,本就是大烦恼,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苗刘兵变后死了,现在的两个皇子还是过继来的。而后来岳飞还经常干预“国事”,这也让赵构十分不爽。赵构认为,战和这样的国家大事由文臣们讨论决定,武将只要能够忠实执行决策就行了。岳飞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指手划脚,一点都不懂的韬光隐晦。这使高宗认为岳父野心很大欲除之!
五、性格固执以致意气用事。
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想法根深蒂固,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这样,迫使赵构在三下诏令之外,又好言宽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如合并淮西军和强令撤军)时,就闹性子,撂挑子,上庐山。在封建时代,这叫做抗旨,叫桀骜不驯,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况再三?
六、不当的言语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
第一是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拥岳飞,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偏偏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做法实属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让皇帝更加疑心了。
七、宋金的军事实力在当时已经相当。
靖康之变后宋朝的各地领兵将领纷纷领兵勤王,加强对兵士的操练,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出现了中兴四将以及吴磷、吴玠为首的川蜀军队使得宋金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当,造成了两国谁也吃不了谁的局面。军事冲突也相对减少,而对武将的依赖也相对减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岳飞的死因,并不完全是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了的,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杀害了他,也是屡犯忌讳的个性杀害了他。赵构忍了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岳飞当成亲信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杀岳飞的,而岳飞的确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赵构的忌讳,而岳飞却并没有很好地觉察到这些,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赵构对岳飞从喜爱到不满,到失望、到忌讳,最后则是愤恨,等到最终秦桧抛出岳飞谋反的事情时,赵构几乎都没有什么怀疑,只有震怒,于是有了风波亭冤狱。直到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人平了反,却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因为恨“岳”这个字,把岳州都改名为池州。可见他对岳飞的态度。而事实证明,自岳飞死后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说议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投降。倒是秦桧在自己的遗嘱中让他的后世一定要“远离政治”。
本文作者:寂寥魅影(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