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前夕,上天已降下两个征兆,他懂得野史趣闻

2018-11-04 18:39:42

崇祯皇帝的呐喊

【导读】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同时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汉族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异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抗清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终年35岁,在位17年。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

【征兆一】

上天已经为他敲响警钟

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惯例,京城的大臣们要参加早朝,为皇帝恭贺新春。也许是由于烦恼失眠,也许是为了冲冲喜,反正,崇祯在这天早晨起得特别早。他早早地来到大殿上,端坐在龙椅上。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大臣们前来。崇祯有点着急了,他命人敲钟。按照惯例,这钟敲响后,大臣们将闻钟而至。可这天邪了门了,连续敲了几遍钟,就是没有大臣前来。直到许久之后,大臣们才匆匆而至。而此时,崇祯已经等了半天了。他责问臣下,大家们都说:没听到钟声啊,真的没听到。所有人都这么说,显然不是撒谎。崇祯心中咯噔一下。在他看来,君召唤而臣不至,那么,君已非君,臣已非臣,不祥之兆也。而朝堂下的那些大臣们,也在窃窃私语,至于说的什么,当然也是不言而喻。事实上,大臣们听不到钟声的原因,可能是当天正刮沙尘暴,风沙呼啸,难闻余声。但在当时的气氛下,这种科学解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征兆二】

崇祯最后的暗自神伤

就在此事发生后不久,崇祯皇帝又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神仙,眼含深意地望着他,但没有说话,而是在他的手心里写了一个“有”字。崇祯一琢磨,“有”“无”相对,“有”总是好的吧?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很高兴地跟大臣们分享了这个梦。大臣们看到崇祯兴致颇高,也就跟着拍马屁,说些什么“吉兆也,大明有希望了”等话语。但有一个大臣,却突然放声大哭。众人皆问:哭啥嘞?此人说道:吉兆啊!“有”字,上边是“大”字少一半,下边是“明”字少了一半,大明江山,危矣。于是,崇祯心里又是咯噔一下。

【未解之谜】

即将谢幕的大明王朝——君臣对话

崇祯十七年的这两个不祥之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只是可有可无的两个小细节。但它反映出来的,却是王朝末日那种人心惶惶的不祥气氛。上面痛哭的那个人是无比忠诚的太监——王承恩,后来陪着崇祯一块自杀了;而拍马屁的那些,后来大都投降了李自成,或者满清。

崇祯皇帝永远不懂的的是人心的向背,才是江山是否得失的关键因素。

本文作者:敬畏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