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煤山吊死,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到底会怎样野史趣闻

2018-11-04 18:38:30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3月19日凌晨,走投无路,四处奔逃但是又被挡回来的崇祯,自挂于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上。他的遗言把锅都给了部下背,自己却没有一点反思自己的刻薄。“然皆诸臣之误朕也…百姓不可杀,百官不可留。”还给李自成留了话:杀光百官。

所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崇祯临死之前到底会想起谁呢?不外乎三个人:袁崇焕,朱由校,魏忠贤。

广东猛人袁崇焕在崇祯刚即位,召见时就打了包票,“五年建部(建州女真)可平”。崇祯大喜过望,但袁崇焕出来后,同僚一问大惊失色,“你牛逼吹太大了”。袁有点忐忑,但强作镇定:“他刚上台,我是宽慰下他,给他一个定心丸。”同僚摇头:“今上英明,可不是能糊弄的人。”果然,三年之后,星夜驰援勤王的袁督师被寸磔于京城,肉被刽子手一块块卖给北京老百姓,当场生吃,血流齿颊。

崇祯绝非中了反间计,他是逮捕袁8个月之后才予处决,宣判罪名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一份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判决书,就把袁督师给杀了,还是千刀万剐。

300多年后,翻开历史尘封档案,我看到了运作这篇判决书的两个人,一个叫作温体仁,浙江吴兴人,毛文龙的同乡,立志要为毛报仇,时任内阁总理(首辅);一个叫作梁廷栋,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与袁是同学(同年),但袁做过他的上司,得罪过他。原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而小皇帝恨的关键在于袁的平台对策“五年可平”,刚过两年,后金就兵临北京城下,小皇帝惊慌失措,对袁立即失去信任,这是可想而知。19岁的皇帝还是个急躁没有耐性的小伙子,哪里懂得军事,看着袁督师(等待援军)暂时不出击,急了眼:“你什么意思?是何居心”这样的话都出来了。

处死督师时,北京人皆曰可杀,一钱银子一片肉。可见舆论之厉害,可见正义并非站在大多数。

19岁,崇祯的多疑性格已经定格。8个月,足够他明白袁不可能是叛徒,但袁非死不可。袁太不让他放心了,放出来怎么办?以此性格,临死时,崇祯也一定不会认为他杀错了袁崇焕。

崇祯临死前想到的第二个人,应该是他的哥哥朱由校,天启皇帝。也正因为哥哥没有子嗣,朱由检才意外地从信王登上皇帝宝座。上位伊始,17岁的少年就以雷霆万钧之力,就将权倾一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发配守陵,并赐自尽,尸体寸磔。

那是酷毙了!天纵英才!登基时自然不把那个天才的木匠哥哥放在眼里。死前,崇祯遗诏是无面目再面对列祖列宗,自然是愧对传位的哥哥。

但,吊诡的是,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突然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17岁刚即位就亲手灭了魏忠贤阉党的崇祯,从此自视英主;34岁自缢前夕密令收葬魏氏,可真是意味深长。没有几天好活的崇祯听了贴身太监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朱由校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本文作者:栀子花香香(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