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名臣的历史故事野史趣闻

2018-11-04 16:08:56

《李鸿章全传》:

在磨店祠堂郢村西有一口常著名的古井,井水一直大旱不干、水质甘甜清澈,为村民们提供生活用水。开凿者是明朝一位姓熊的侍郎,所以它的官名叫“熊砖井”。为什么人们会把李家的兴盛与“熊砖井”联系在一起呢?这还得从李氏家世谈起。

“熊砖井”附近曾住着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个名叫李心庄的农民,虽然他家境清贫但十分勤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明末的某一年,李心庄的一个远方姻亲许迎溪(又名许光照)因躲避战乱,从江右(即江西)湖口迁来合肥定居。合肥县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巢湖北岸,属于巢芜盆地,土地广沃,沟渠纵横,旱涝保收。从此,许迎溪过上了安定、自在的日子。许、李两家相距不远,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往来十分密切。李心庄膝下无子,于是请求收养好友次子稹所(因避雍正帝名讳改为慎所)为嗣,许迎溪慨然应允。之后,许慎所便随李家改为李姓。

李家从慎所这一代开始,一直居住在“熊砖井”旁边,经过几代繁衍,李家人丁渐旺。至清朝乾隆年间,李家的家底已较为殷实,并积攒了200多亩土地,李慎所的五代孙李椿成为一乡的小地主(因家族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并不算太多)。

不过,李家世代无人做官,缺少政治靠山,有钱没势,因而在村里常常遭到恶劣官绅的欺压盘剥。所幸李椿口才不错,又稍通文墨,据理力争,才保住了李家的家产和那片土地。通过这件事,李椿悟出了一个道理:“力田习武”只能养自身,志大则可养口。要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进身仕途才是根本的途径。于是,李椿把“锄子读书、文章经国”当作家训,将李家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李殿华的身上。

李殿华(字庆庵)谨遵父命,一度热衷于功名仕途,但他累年苦读,学业却没有多大长进。在两次参加省里的乡试举人考试不中后,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不是走仕途的人,于是彻底放弃考取功各的念头,甚至发誓一辈子不再进城,回到乡村领着子孙一边种地一边教他们读书。此后,他果然近50年没有再进城一步。直到去世,他仍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小农。

当然,每天看着子孙读书倒也其乐融融。由于李氏宗族人口越来越多,仅凭祖上留下来的一些土地和家产,已显得家大业小,不够子孙享用,所以后来就分家而居。李殿华平素已养成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品性,在分家一事上,他作为长子,十分谦让大度,因此分得的土地财产少,负担很重。而他花钱向来大方阔绰,又因治病花掉不少银两,在外边欠下不少债务,常有人上门来讨债,每到年终的时候,要债的人更多得如过江之鲫。李殿华是个很讲体面的人,对债务倒也不躲不避,但一时确实难以偿还,只得跟债主们说尽好话,求他们多宽限几日,幸亏债主们大都通情达理,好言好语也就应付过去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几天后要债的人又来登门,李殿华脸上挂不住,只能东奔西走,去一些家境还不错的亲戚好友那里讨借,想着他们不会定归还的期限,待日后慢慢偿还。但亲友们也渐渐地开始感到厌烦,有的干脆就不再与之往来,见了李殿华避之唯恐不及,担心他再来借钱。当时有一位叫周菊初的姑舅亲,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愿意帮助李殿华一家,同时劝告他要勤俭,再困难也不要忘了家训,尽力供儿孙上学读书。

知书达礼的李殿华自然深明其理,基于自己年轻时科举失败的教训,他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十分重视对几个儿子的培养,严格督促他们读书,期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许老天爷不会辜负李家数代人的努力,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

李殿华一共生有4个儿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长子李文煜博学能文,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堂,只能趴在窗户外边听课。他苦学不辍,6年之后开始收徒弟,教他们学知识,为日后李氏宗族的崛起起到了带头作用。喜好吟诗作赋的他后来著有《晴岚文集》20余卷。次子李文瑜和三子李文球也都是极有才华的人。小的儿子李文安,本名文歼,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荃,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他也跟几个兄长一样,读书十分用功。

如果说,“熊砖井”的井水真有什么神奇功用的话,李家四兄弟天天饮井水,但并未见谁的资质有多聪颖。尤其李文安小时候不仅没有过人的天资,相反还有点笨,“资性中下”,性格比较内向,又体弱多病,一般的孩子4岁就开始启蒙了,而他到8岁才读书。到了13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但他没有放弃,仍坚持苦读。李殿华不知道这个儿子天生笨拙,还以为他贪玩不用功,于是“时亲督课,每作文脱稿,必先阅,指其瑕疵”,“或为讲书史懿训,或为述失曾祖暨先祖盛德”。

尽管如此,李文安还是跟不上其他人的学习进度。李殿华为此忧心如焚,由于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便让李文安回家一边学习料理家务,一边跟着大哥李文煜读书。

本文作者:小李子讲故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