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载沣作为摄政王却斗不过区区袁世凯?野史趣闻

2018-11-03 23:09:23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光绪和慈禧同时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还有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之事。最后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三岁的溥仪为帝,其父为摄政王。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继位,由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

尽管当时改弦更张,除旧布新是当时的历史潮流,清王朝的命运也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剧变。但是,青年载沣非常嫉妒袁世凯,所以驱逐袁世凯反而被其当做了当时的第一要务。

那么,为什么即使当时载沣身处权力的中心,他还是没有斗过袁世凯呢?

其一就是载沣性格上有缺陷。他的儿子溥杰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回忆'我父亲谦抑退让的作风,好逸畏事的性格,大抵与祖父相似,不过对于待人接物的深谋远虑,却远远不及祖父。'甚至连王府中的太监也是更畏惧他的福晋瓜尔佳氏。

当慈禧还活着的时候,袁世凯无论对光绪皇帝还是载沣都还是有畏惧之感的。但是大清的命脉也随着慈禧太后的死去而衰弱,袁世凯就成了翻云覆雨之人了。

相对于载沣,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他对晚清政局以及北洋军阀都有着极高的统治力,尤其是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而载沣却还在做着江山一统的黄粱美梦,对清政府的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在袁世凯里应外合的策略下,欺上瞒下使大清的财源,人心不断的枯竭,最终大清的崩塌也就必然了。

而且载沣当时还只有二十几岁,各方面经验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政局复杂,载沣性格懦弱根本无法驾驭局面,在勉强支撑了几年就回家抱孩子了。后来人们常说的清朝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后面的那个就是指载沣。

载沣年少,袁世凯老谋深算,而且大清的气数已尽,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撑着载沣与袁世凯斗争了,所以武昌起义一响,大清也就顺势倒塌了。

本文作者:秦少游词(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