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载沣的欧洲之行野史趣闻
乾隆末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因为不肯向中国皇帝行跪拜之礼,闹出很大事端,最后英使臣单腿跪了结,但按照大清的礼还是不合礼仪,以后几朝皇帝基本不接见西方使臣。在大清看来只有按照自己的礼制,行跪拜礼才算是对皇帝的认可和尊敬,此后的中西方也一直围绕着行礼方面争执很久。当时的大清帝国还以老大自居,唯我天朝最大,洋人被视为没开化的蛮夷。到了晚清时期事情颠倒过来,唯洋人最大,老佛爷慈禧太后忍不下这口气,怂恿义和团闹出了庚子之乱。
在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运动中,义和团拳民把德国公使克林德打死,德国为此耿耿于怀,克林德夫人一定要老佛爷偿命,经调解才同意在打死克林德地点东单建立石牌坊,大清国还必须赴德国专程道歉《辛丑条约》规定由醇亲王载沣赴德国专程道歉。
当时清廷组织了道歉团,这应该是有清王爷第一次出洋,何况是第一亲王,团里外交官也有,但大部分是佣人,王爷排场还是要摆,道歉团从天津乘船到上海,再从上海乘洋轮去欧洲。经过一个多月登上欧洲大陆。18岁的小醇王率领道歉团来到了欧洲,德国就提出他要向德皇行跪拜礼,其实欧洲并没有跪拜之礼,这无疑是有意嘲笑刁难大清朝,真是今非昔比。
德国人非要看大清国的王爷磕一回头,真有点以前大清非要洋人磕头的以牙还牙。载沣还给德外交部转德皇电云:以跪礼我国万难应允,于德既无所取,更与两国体面大有相关,恳请德皇宽免。载沣这一停就是十多天,两边电文频繁。载沣还致电慈禧求旨,当时的总理衙门找到一份同治十二年 (1873年) 与外国人的协定,凡中国人与外国人往还不行跪拜之礼的条款。德方表示应允不再让随行跪叩之礼。在得到德国同意免跪拜消息后,载沣等乘夜车赶赴柏林。
当时的清政府将载沣没有向德皇进行跪拜礼,当成是一次外交胜利,驻德使臣受到嘉奖。普兰德曾述此事曰:德国为跪拜事“迟疑多日,卒迫于中国向来外交拖延忍耐之手段而让步”。不过在载沣拜见德国皇帝的仪式上,由于之前跪拜礼的事闹得,进了德宫过度紧张险些摔倒,还是驻德使臣吕海寰适时地搀住了他,并俯在载沣耳边,做出有话与之私语的样子,众目睽睽的外交场合避免了失态场面的发生。
18岁的载沣这次欧洲之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915年,已经退位三年多的载沣,偶从旧书摊购得记述他这一经历的小书《醇亲王使德始末恭纪》。在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予于光绪辛丑年,使出洋已成陈迹也。兹于越十四载。宣统乙卯冬十二月二十六日 , 在旧书肆购得此编不胜今昔之感慨 ! 其世事沧桑,时虞变化,而今回忆十四年前,竟如一梦焉!”此后,这本书经他一阅再阅,又分别写下批注。1922年,他写道:“越二十一稔岁,逢壬戌,余已行年四十。再检出是册翻阅之,余弥增感谓,其世态沧桑,时生变化,自辛丑至今局势大改而特改,中外皆然,吁可叹甚矣 !”1941年,他写道:“越四十年,庚辰正月,余己行年五十有八,检出此册一观,无限感慨焉 !”1946 年,他写道:“丙戌正月一观,尤觉珍贵,旧事重提也。余行年六十四矣。”载沣感叹“世态沧桑,时生变化。”
本文作者:鸿儒品茗香(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