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清廷却饶他不死野史趣闻
1910年,27岁的同盟会成员汪精卫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事后被捕,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清朝对待造反叛乱者一向残酷,如戊戌六君子用钝刀枭首,徐锡麟被掏去心肝炒着吃,就连女英雄秋瑾也是被判了一个斩立决。那汪精卫刺杀当朝最高统治者,这种罪行凌迟枭首都不为过,那为什么汪精卫在狱中呆了一段时间就被赦免了呢?

汪精卫
清廷在来自革命思想的冲击下统治变得岌岌可危,于是作出一些列改革,正在搞预备立宪,其中就包括了现代化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制度的改革。即使是刺杀最高统治者这种事情也得通过司法系统处理。
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审理此案。肃亲王是清朝建国元勋八大世袭王室的第一家,是当时清廷中头脑见识过人的少有人才。肃亲王看到从汪精卫身上搜缴的三篇汪精卫的亲笔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非常佩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汪精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肃亲王对清廷的腐败也感到深恶痛绝,所以对革命党人的反叛行为也十分同情,他后来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所以肃亲王就劝说摄政王载沣不要杀汪精卫,否则会使革命党更加同仇敌忾。载沣采纳了这个建议。所以就判了一个汪精卫“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可以原谅,判处终身监禁。

溥仪和载沣
载沣上台后急于实行改革挽救飘摇中的大清王朝,希望能改革成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来维持统治。按照载沣的设想是清朝皇室力量和江南士绅、海归派和解,联合组成政府,平衡各方面力量。所以载沣急于获得革命党的和解,释放善意希望能平息下革命党蔓延的势头,同时也显示自己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争取民意。

所以清廷不杀袁世凯的根本原因还是统治动摇,杀两三个革命党无益于平定革命,反而会激化矛盾,所以清廷也只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后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顺应民意释放了汪精卫。经过此次死里逃生之后,汪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日后当汉奸有了思想基础。
本文作者:汉家胡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