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一位掌权者载沣:铮铮铁骨,绝不屈服野史趣闻
公元1908年,叫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同一命呜呼,遗命由光绪的弟弟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长子溥仪继位,幼帝年幼,暂由醇亲王任摄政王摄政,军国大权便落到载沣的手上。
末代皇帝溥仪
载沣是清政府的杰出人才,他十分清楚当时的国家形势。上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除弊政。重用人才,预备立宪,还罢免了坑了光绪帝的袁世凯,将兵权收归朝廷。经济上大力发展实业,减轻人民税赋,大力鼓励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清廷已是风雨飘摇之际,走向没落是必然的结局,单凭载沣一己之力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宣统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革命之势席卷全国,向腐朽的清政府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攻击。载沣作为实际掌权者,首当其冲,这时,他没有选择顽固拥护腐朽的清廷,而是选择辞去摄政王之位,不愿做历史的罪人。
载沣
公元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正式消亡。
清朝灭亡后,载沣一直闲赋在家,中途有人多次请他出山搞复辟,他都没有答应,认为清朝气数已尽,灭亡乃是大势所趋,不可逆也。
然而末代皇帝溥仪不像他爹这么想,还做着皇帝梦。1932年,日本人提出扶植溥仪在东北登位,建立伪满洲国。虽明知是个傀儡皇帝,溥仪还是趋之若鹜,准备带领全家前往东北,却遭到了载沣的强烈反对,直斥溥仪这是汉奸的行为!日本人十分生气,要给这位已没有实权的摄政王一点颜色看看,但载沣丝毫不惧,明确表示,宁死不愿为日本人做事,不愿做卖国贼!
载沣一生秉承这个原则,他少年时便已显出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民族气节。1899年的时候,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中国被清军射杀,德国要讨个说法。这件事情也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之一。战争过后,清廷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德国拿此事做文章,要求清廷就射杀公使之事道歉。清廷最后派了年仅18岁的载沣作为代表赴德道歉。在德皇面前,他拒绝了德方要求下跪的无理要求,直言他这一生非中国皇帝不跪!
载沣在有生之年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最屈辱最黑暗的那个时代,但终其一生未向帝国主义低过头。新中国成立后,还捐出了自己的醇亲王府作为公用。不久这位晚清的最后一位掌权者便因旧病缠身撒手人寰,结束了他的一生。
醇亲王府
本文作者:口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