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真相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失败已是必然!野史趣闻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我国近代史的耻辱。由于日本的蓄谋已久再加上清王朝的仓皇应战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亦使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他们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失败已是必然吗?
日本海军速射炮的发射药采用了棉火药,即无烟药。这种将植物纤维素沉浸在硝酸溶液中而生成的混合火药有着传统黑火药无法比拟的特性,爆炸后不会出现弥漫的烟雾,作为发射药使用,能为速射炮提供良好的发射环境。当北洋炮手苦于发射后的浓烟而无法立即瞄准的时候,发射速度快很多的日本速射炮手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这使双方射速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日本的“吉野”等舰已经装备了早期的观瞄系统,武式测距仪。北洋确实还在使用原始的人工测距的方式。
通讯指挥这一方面,北洋的桅杆旗语信号系统开战即被日军密集炮火击毁,无法对全舰队有效指挥。舰队按战前预案分5个小队,各舰跟随小队队长舰机动,以相同舰型两两编队协同作战。海战中,巡洋舰被一游切割击散很难保持队形,但是“定镇”编队始终保持队形并成功牵制了日本本队,使本队没有能击沉一艘北洋军舰!日军密集的炮火也阻绝也舰上交通,北洋单舰的火力也无法集火射击。而是按战前预案,炮自为战,有预先分配到炮位的军官选择目标自行射击。
而日军的信号系统一直完好,单由于本身的素质,战时却很混乱。先是本队丢下老旧铁甲舰“比睿”“扶桑”险被歼灭,后来,本队一游夹击北洋又暴露了非战斗队列的“西京丸”“赤城”使两舰受重创。一游始终没有领会本队夹击“定镇”的意图,而多绕了一圈。但是日舰炮火协同很好,各速射炮位可根据炮长命令集火射击同一目标。
燃煤:装上北洋海军战舰的并不是块状燃烧值高的优质煤炭,而全是如同散沙的劣质碎煤。这种劣质碎煤散碎而且杂质多,燃烧值小煤烟却非常之大。北洋海军的煤炭,主要由唐山开平煤矿供应,但是久而久之,煤矿总办对于本就给价不高,而且还经常欠款的海军供货,失去了兴趣,改而将优质煤炭高价出售给商人牟利,而用劣势的碎煤应付海军。丰岛海战后的7月30日,丁汝昌曾激愤地致书煤矿总办张翼“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兼碍锅炉……专留此种塞责海军乎?”,称此后如果再运送这样的煤炭给海军,将全数退回,并禀报李鸿章。然而煤矿对此了不在意,虽然经过多次交涉,仍然以碎煤充数,甚至还称海军如果需要块煤,可以自己从碎煤里筛选拣用。直到9月12日,丁汝昌仍在与矿务局交涉,“迩来续运之煤仍多散碎,实非真正‘五槽’(开平煤矿出产的优质煤名称)。……俟后若仍依旧塞责,定以原船装回,次始得分明,届时幸勿责置交谊于不问也”.而日本军舰却是烧着正宗的“五槽”煤。这无疑使北洋和联合舰队的航速差距更悬殊!
官兵素质:北洋和联合舰队军官素质都较高,大部分有留洋背景。但是可以看到,日本军舰已没有外国顾问,而北洋各舰却还有不少洋员协助。虽然有中国留些洋员以备失败推诿责任的原因,但北洋没有离开外国顾问是确凿的。士兵的素质,成军以久的北洋明显超出新组建的日本海军。北洋战舰上的水兵,都是在沿海招募来的,自然是很好的水兵。他们是经过本国的军官和西洋的教官长期训练过的。而日本海军的许多军舰刚建成不久,“秋津洲”“桥立”仅服役几个月,水兵的训练程度和北洋老兵相差很远,这从双方对火炮的操作熟练程度可见一斑。
指挥的亮点:北洋,“致远”突击“吉野”,“福龙”雷击“西京丸”。日本,“比睿”穿插成功,“赤城”击毁“来远”。指挥的败笔:北洋,“济远”“广甲”败逃。日本,一游战时编队航向混乱,本队掩护非战斗编队失利。
北洋舰队“定远”舰4门305毫米火炮共发射120发,“镇远”舰4门则是97发,折合每门炮平均发射了30发和24发。而日本联合舰队“浪速”舰装备的2门260毫米火炮共发射33发,同级的“高千穗”舰发射22发,折合每门炮平均发射16发和11发。北洋舰队“定远”级军舰装备的305毫米火炮属于旧式的架退炮,而“浪速”级的260毫米火炮则为装备了原始复进机的火炮,再加之305毫米炮本身的装填和发射过程要比260毫米火炮麻烦、费力得多,因此,260毫米火炮的理论射速先天就比305毫米火炮快得多。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一直主张应战的翁同龢也不过是为了报一己之仇,想力压李鸿章。一手建立北洋水师的李鸿章怎会不知?对于结果早已猜到,悲痛同时也只能迫于清政府的压力打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
本文作者:头文字B(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