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做好了战败的准备却意外赢了野史趣闻

2018-11-03 18:37:00

据日方资料记载,黄海海战时双方舰只装甲情况如下:

日方似将既使金属构造但未加装甲防护的舰只,皆归入非铁甲舰只一栏。据我方资料记载,定远、镇远的护甲厚14寸,经远、来远的护甲厚9.5寸。 看来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

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门对21门,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优势更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比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比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再看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得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流行的说法是,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已难以一战。但从以上可看出,不论就哪一个方面说,北洋舰队也远未到不能一战的地步。1894年5 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

若不是出于此种自信,清廷不会在这篇上奏两个月之后毅然下诏对日宣战。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海军,它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其外交记录中也写道: '……英国亦自始与其他列国同抱最后胜利将归中国之臆测,中日开战后,彼之东洋舰队司令长官斐利曼德之举动往往不少可怪之处;今亦不能辩其是否出于有心的运动'。

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以中国为看好。日本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 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三种方案皆围绕制海权进行。三种方案皆视北洋海军之命运而定取舍。

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军拨款94,805,694日元,约合白银6,000多万两; 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丰岛海战仅6天,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60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6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10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舰只混杂,有的舰只战斗力甚弱。

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12艘军舰参加关键的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北洋海军14艘军舰参战,共计35,346吨(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为10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 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毫米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实为一艘战前刚刚改装的商船,根本不适合作战。该船在黄海海战中由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坐,只为观察战况。战斗一开始它就躲在日舰战斗队形的外侧,企图靠其它军舰掩护其安全。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10节,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这两艘日舰战斗力防护力均较弱,被形容为'羁绊手足、老朽迟缓之二舰';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比睿舰则是一艘1873年购自英国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像一艘海盗船,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

中日海军,各有优劣。从客观条件看,没有哪一方能够稳操胜券。所以当双方在黄海相遇、将拉开大战序幕时,为缓和其官兵的紧张情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甚至下令'准士兵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战场上北洋水师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

舰队是实力相当的舰队,结局却是一边倒的结局。当面临的是战场而不是操场、面对的是敌舰而不是靶舰的时候,'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变得毫无节制可言。

首先舰队布阵就陷入混乱。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临战前短时间内阵形如此变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争论考证,北洋舰队用的到底是什么阵形。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再加上定远舰一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成重伤,首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泰莱回忆道,'此桥之名甚佳,而其竟飞,而丁与予亦随之飞。鸭绿江之战以是开始')。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再者为作战效能的低下。先击之不中,后中之不沉。在有效射距外总兵刘步蟾就命定远舰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重伤了丁汝昌。战斗掉队的日舰比睿号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火力极弱的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再侥幸逃出。李鸿章夸耀北洋海军的'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之说,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烟消云散。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如此失序,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其六年合操实战尚不能成一阵,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北洋舰队如此迅速的覆灭,震惊中外。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曾评论说,北洋海军'观其外貌,大可一决雌雄于海国'。他只看到了这支舰队的外貌。亲历战斗全过程的洋员泰莱,对这支舰队评论如下:'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可谓要害之语。

本文作者:不可方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