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野史趣闻

2018-11-03 10:39:01

文/章学锋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四大区域。人们在这些大流域北部的草原上,发现了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认为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其实,张骞开通的是官方版的丝绸之路。因为,作为连通世界东西贸易的丝绸之路,既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开通的,也不可能在某个时间一下子开通的。这条古往今来众人接力开通的商路,给我们留下了多个版本的故事。

穿行边境线上,进行民族贸易的边贸商人乌氏倮,是有史可查的丝绸之路开通者之一。乌氏倮,姓乌氏,名倮,是战国末年秦国乌氏族人,大约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统治时期。

利用六盘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牛牧马,倮经常望着地上的绿草和天上的白云发呆:现在,我只能靠小打小闹的牛马饲养来活命。如果有一天,我的牛羊,能有这地上的草儿、天上的云儿那么多,那该是一派多么壮观的场景呀!

倮心里的这个想法,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这天,是倮家附近市场逢集的日子。像往常那样,倮赶着牛羊到集市上去卖。集市上静悄悄的,以往那种人喧马啸的热闹景象不见了。怎么了,发生了什么?找个地方,把牛羊小心地圈在一起后,倮急忙找人去打听。原来,几天前逢集时,少数民族那边来的戎王带着人、骑着马,冲破边境线,跑来把集市洗劫一空,还打死了人。官府害怕再出乱子,就把今天的集市取消了。

那年头,民族与民族间经常打仗,所以中原的各诸侯国就对少数民族普遍采取“禁运”政策,也不允许自己国内的商人和少数民族做买卖。为了得到中原诸侯国那些柔软光滑的丝绸制品、有精美花纹的各类手工艺陶器制品和丰富的农副产品,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就时不时地带领人马到边境的集市上抢劫。

赶着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倮突然间想明白这么个理儿:秦地境内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蚕桑丝织的主要发祥地。自黄帝夫人在陕西“螺氏兴蚕”之后,兴蚕丝织就成为秦国民间女子必修的一门技能。现在,丝绸成为西北边地贸易最主要的商品之一。戎王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王爷。之所以要带人来抢,是因为他们那里很难看到我们集市上的中原各地的特产。同样,他们那边常见的良种马和各种畜产品等,在我们这边因为很少看到也成为价高的“上品”。如果,把丝绸、关中奇宝和日常生活用品带到他们那,再把他们的马、牛、羊带回来卖给关中农耕区的农民,在戎区和关中往返循环着做生意,那赚的钱就一定很多很多。这么想着,他觉着民族通商大有可为,就下定决心利用民族间的经济差异,大干一番互补性的贸易。

于是,倮就卖掉自己所有的牲畜,带着得来的钱到附近的几个集市上,全部买成少数民族地区缺少的丝绸和其他珍稀物品。当倮带着马队驮着五颜六色的丝绸和其他珍稀的中原特产,出现在戎王面前,笑着说要把这些东西进献时,戎王乐得笑开了花,亲自走上前,双手捧起一碗马奶酒,献给这个可爱的阿倮。随后命令手下,将倮的物品按照市场行情估价,以赏赐的形式,回赠给倮以等值的良种马和牛羊。

柔软细腻的丝织品,成为穿惯了粗糙皮革的边境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共同的向往。乌氏倮用丝绸换马匹的独特经商模式,无疑能满足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的这一需求,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看着换回来的一大群牛马羊,倮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要知道,在戎区,手工业品非常贵重,而牲畜价格则比较便宜。生意人倮快速地在头脑中盘算:这次投入的成本以及这些牛马羊能卖出后的收益。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利润居然高达10倍!

初次尝试的巨大成功,让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回到家后,他第一时间就卖光了换来的所有牲畜,如法炮制地再次去戎区向戎王进献来自中原的物资。戎王也按照第一次那样,照价以赏赐的形式回赠倮以马匹和牛羊。 一来二往,倮做着利润十分丰厚的丝绸马匹交换生意,很快就成了当地最富有的商人。漫山遍野跑的全都是倮的牲畜,多的数也数不过来。

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写道:“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想想吧,倮的马不用匹、牛不用头、羊不用只这样常规的量词来计算,而是用有多少山谷的马、多少山谷的牛、多少山谷的羊来计算。显然,倮实现了当年的梦想——牛羊像地上的草儿、天上的云儿那么多。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郡,途经六盘山地区时,听取了地方官关于乌氏倮丝绸换马匹的事迹汇报,意识到这种做法对繁荣边境贸易的重要性。秦始皇当即下诏书,让倮由牧民坐火箭般册封为“比封君”。特许倮可以到咸阳城去,和文武大臣一道进宫朝拜、议论国事,给他以史无前例的最高规格政治待遇。

再说戎王见乌氏倮献来的丝织品越来越多、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全,在自己和身边近臣、奴仆享用之余还有剩余,就派人仿效乌氏倮的办法,把剩余的物品通过河西走廊的塞人交换成金币和西方产品。而塞人也没闲着,他们再度转手贩运到中亚细亚、乃至地中海的罗马换回了巨额的金币。“丝路西头的欧洲人,对丝绸十分痴迷。最早的古希腊人称中国人为‘赛里斯’,意思是产丝之国。在他们的脑海里,丝绸是长在神树上的特殊‘羊毛’ 。接着,罗马人也集体倾心于丝绸,花高价买绫罗绸缎——在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犹如黄金,一两黄金才买一两重的丝绸。”

人类的贸易活动,总是紧跟着人类交往的步点。在在这场击鼓传花般的丝绸与皮革的接力贸易中,通过地区差价来赚取中间利润,成为两个不同地域商人不谋而合的自觉行动。就这样,一个贯通的中外贸易大链条形成了。通过这个链条,来自中国秦地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源源不断输向罗马,同样罗马的金币也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秦”这个字的古音读“Chin”,在今天中国台湾所使用着韦氏音标法中,“秦岭”一词仍被拼读成“Chin Ling”。所以,欧美人就像称呼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那样,在“Chin”的后面加了一个表示地域的“a”。这样,“China”就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对中华、中国的英文译名。大量罗马金币的流入,这对当时正大兴土木、四处找钱的秦廷来说,无疑是个瞌睡时递上的枕头。所以,秦始皇封乌氏倮为“比封君”。乌氏倮是第一个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被正史记载的商人,他也是打通欧亚大陆桥的前驱之一。

在乌氏倮之后的第77个年头,另一个版本的丝绸之路出现了。

公元前138年的一天,城固人张骞受汉武帝指派,率领一百多人队伍,出长安城从陇西向大月氏出发。自愿归顺汉帝国的匈奴人堂邑父,成为这支队伍的向导和翻译。当他们刚出河西走廊时,就被匈奴骑兵队抓获,并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匈奴单于将一行人软禁起来。见各种软化、拉拢、威逼、利诱都无效,单于将一个匈奴女子嫁给张骞。一年后,张骞有了儿子。某天,趁匈奴士兵不备,张骞带人逃出了匈奴王庭。经过数十天风餐露宿的艰辛跋涉,他们穿过匈奴人的地界,得到大宛国、康居国的帮助,终于到达了大月氏。然而,这时的大月氏人已淡漠了对匈奴的仇恨。在劝说一年多无效之后,非常失望的张骞只好动身回国。不料,他们在羌胡之地被匈奴骑兵所俘。单于将他送回到妻儿身边,只是监视的级别提高了好几个等级。一年后,单于病亡。借匈奴内乱之机,张骞痛心抛下年幼的儿子,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再次出逃。这次,他们终于回到了长安城。张骞向汉武帝如实报告了这13年游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国的经历,并就葱岭东西、中亚、西亚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做了详细的汇报。张骞之后,不仅地处今天新疆境内的各个小国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还直接推进了中国同中亚、西亚,甚至南欧的交往。张骞的这份西域考察报告,被司马迁记录在 《史记·大宛传》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国后,还派数十个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进行政治和贸易活动。这次历经四年的探访,汉帝国的足迹到达了西亚和中东地区,最远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作为汉帝国的使者,张骞原本为寻找军事盟友而出使西域,没想到推开东西方的交流大门。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那么,织丝绸的丝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陕西来的。1984年,有村民在石泉县前池河谭家湾村池河的一段河沙中,发现了一件罕见的“鎏金蚕”。蚕体为红铜铸造,通体鎏金,蚕身长4厘米,重11克,胸高1.8厘米,腹围1.9厘米,从头到尾由9个腹节组成。其胸脚、腹脚尾脚完整无损,清晰可辨,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鎏金蚕”是西汉时期朝廷劝课农桑的最高奖励,这说明西汉时期陕南地区蚕桑丝业兴旺,能够为朝廷提供颜色鲜艳、花纹多样的丝绸织品。这个谭家湾,地处贯穿石泉南北的古子午道,而古子午道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线之一。

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协助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结果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破格册封他为“博望侯”。此后,汉帝国使者就以“博望侯”的名义,开始频繁地往来于西域各国。公元前115年,乌孙王派专人护送张骞回长安,随行的有乌孙使者数十名,献给汉武的好马数十匹等,这是西域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中原。美国学者亨利·M·莱斯特在《化学的历史背景》中考证,“公元前106年,第一支直达商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来到波斯,随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国开展了定期的贸易交往”。

从公元前138年以郎的身份出使西域算起,到公元前114年去世时为止的这24年里,张骞有整整18年都奔波在丝绸之路上。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功绩不朽,彪炳史册。从政治上讲,开创了汉帝国与西亚、中东国家的外事交往之先河,让世界看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从经济上看,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联系西亚、中东的商业纽带;从军事上,汉朝实行屯田制为帝国军队提供粮草等物资的供应,这种屯田制为汉帝国一路向西占据绿洲扩张提供了保障,先后使得大大小小50多个国家先后归顺于汉帝国;从文化上看,丝绸之路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使得代表当时发达水平的汉帝国的封建经济文化,能与丝路沿线的众多正处在奴隶制鼎盛文化碰撞、交流和了解,并进而影响到东西方丝路沿线群众的服饰、饮食、建筑、婚丧等习俗,造就了东西方的融合、交流和对话。所以,张骞是一个身上镌刻着多重身份符号的千古人物,建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勋:他是一个走出国土执行明确任务的外交家,他是带着丝绸、瓷器等商品进行海外贸易的实业家,他是攀越天山、踏遍沙漠、登上帕米尔高原的地理学家,他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当面交锋的军事家,他是大规模引进外来物种到中国的农科专家……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丝路商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条条摇着驼铃的商旅队伍,更加频繁地行走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之间。

张骞死后,被葬在陕西省城固县县城附近博望镇的饶家营村。这里,至今还生活着数百位张骞的后裔。位于参天古柏和婆娑竹影村路间的张骞纪念馆里,一对造型古朴、雕工粗犷的汉代石翼兽相对而卧,守护着张骞的陵墓。张骞墓1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呈长方形。封土高5米,东西宽8米,南北长13米,呈覆斗形。墓前竖有三块碑,分别是“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汉博望侯墓碑记”和“张氏后商”。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从西安撤离到汉中的西北联合大学师生,曾在墓地中发掘出汉代砖瓦、钱币及铸有“博望造铭”四字的封泥等器物若干,证实这就是张骞的真墓。门口,有对联概括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凿通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

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到大宛传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长安城里那些柔软的丝绸和坚硬的瓷器,随着西出阳关商贾马队的驼铃声,去过楼兰,到过君士坦丁堡,辗转于瑞典,最后进入到罗马贵族的橱窗里。历史用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将东罗马、西长安这两个古老城市联系在了一起。从公元前两世纪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这条路见证了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逾千年的繁盛。丝绸之路上奔走往来的各国商人,用各自熟悉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中国商人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涨”,东南亚商人说“水涨荷花高”,非洲商人说“独行快,众行远”,欧洲商人说“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些不同的表述,传递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因为合作,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才在丝绸之路的旗帜下找到同步前进的力量。

站在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坚硬的大地上,人们或许要发问:到底是一种什么不朽的力量,让万千骆驼商队能年年岁岁继续着帝国的繁荣,支撑着长安这座城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纵览汉代的官职,张骞最初是以郎的身份出现,后历任太中大夫、校尉、卫尉、大行等官职,其一生最荣光的时刻是公元前123年被封为博望侯。放眼大汉帝国千计的朝臣官员,在千年风尘漫过后依旧熠熠生辉的,唯有张骞一个人!

直到今天,我们很难回答:到底是张骞成就了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成就了张骞?到底是长安城成就了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成就了长安城?

不可否认的是,丝绸之路对沿线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降,来自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纸张、丝绸、钢铁、冶铸、水利技术、作物栽培等先进技术,开始有意识、自觉地沿着丝路向西传播至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西域的芝麻、胡麻、无花果、安石榴、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大蒜、番红花、胡荽、酒林藤、玻璃等物产,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甚至宗教等异域文化、文明开始自觉的、大规模的传入中原大地。

丝绸之路,让中原人的视线延伸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原来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美好事物。比如,酷爱马的汉武帝不仅多次派使者前往大宛去引进汗血宝马,甚至还派将军李广利三征大宛以武力,取回良马改良中原的马种。在今天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区,人们可以通过出土的大量汉代铜器、陶器、墓祠石刻以及汉代壁画、漆器等诸多文物,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波:汉族的艺术家对来自西方的狮、象、骆驼、飞翼天禄、鹰头兽等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艺术的谨严、单调风格,将艺术视角转向西方的神灵世界,创作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灵鸟瑞兽等艺术品,并给石雕像、石画像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粗犷、活泼的新鲜艺术风格。汉代最著名的海兽葡萄镜,不仅在镜面上刻有翼飞马、海兽和各种西方珍禽,还装饰有结枝葡萄、石榴等图案,是凝结着中国艺术家勇于开放、善于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的代表。

现在陕西的牛羊肉泡馍、小炒等特色食品,也是来自丝绸之路的舶来品,“是风餐露宿于西域、北国、大漠、黄土高原上的征战者慌乱时迫不及待的产物”。据说, “锅盔”是兵士们急中生智,以头盔当铁锅烙出来的“死面饼饼”。而最早的羊肉泡馍,是把锅盔掰碎扔进去烹煮牛羊肉的锅里,你一碗、我一碗这样诞生的。羊肉泡最初叫“羊羹”,做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再加以葱、姜、花椒、八角、茴香等煮烂,汤汁备用。食客吃时,将死面2打制七八成熟的饼子后,掰碎成黄豆般大小的丁丁,再由厨师在锅里添加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配以葱末、黄花菜、黑木耳、粉丝、盐、味精等调料,用大火单勺烧熬数分钟即可出锅。因为制作中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所以一出锅就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如今泡馍几乎成了陕西小吃的代名词。

受这种馍粗、碗大饮食文化的浸淫,今日秦地商人身上散发着羊肉泡馍般粗犷豪放、胸襟宽广的品格。1061年,26岁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凤翔府签书判官。这位名传千古的大文豪,在凤翔这片黄土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他对陕西的羊羹美食赞不绝口,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在电影《开国大典》里,有毛泽东进北京后私自外出吃羊肉泡馍,回来后收到政治局其他同志批评的镜头。在中东的伊朗,至今还延续着食用羊肉泡馍的习俗。和秦地羊肉泡所不同的是,伊朗的吃法要复杂些:大盘子上放一只空碗、一盘腌黄瓜和香菜、一个炖着羊肉和菜的小黑砂锅,以及一个金属杆。“吃的时候,要用金属杆将肉捣碎,然后放到碗里配着白饼(发面的)吃,也要喝汤。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家家户户自己做。”是的,“‘丝路’上各种美食、文化、乐器、艺术在不同地区互相交融,很多吃法和美食是沿着‘丝路’传入中国、传到长安的。”

这些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大举进入,为当时中华民族文明的突飞猛进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使得长安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成为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将古老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顶点。

1877年,曾七次来中国考察的德国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教授,在专著《中国》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将这条起源于秦汉止于15世纪以前,从长安辗转到罗马的东西方主要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还有一位关注这条路的德国人胡特森,将多年研究的成果集结成了一部名为《丝路》的书里。这部《丝路》,在西方社会流传很广,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很快取得了全世界的共识。

这样,全世界都知晓了这条源自中国长安的“丝绸之路”。

作者简历

章学锋

汉语文字学习者、生于雁荡山谋食长安城、出版写作学、文学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曾获中宣部中国梦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理论著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70余项

本文作者:渭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