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野史趣闻
说起丝绸之路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从中国古代的长安通往中西亚地区乃至欧洲的古道,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其实在中国的大西南还有一条丝绸之路,为了和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区别通常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以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我国的四川地区在古代称之为蜀地,蜀地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西汉扬雄《蜀都赋》曾这样描绘蜀地丝绸之精美:“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古蜀国曾一度号称蚕丛之国,这里的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事实上蜀地和印度等地的贸易交流可能远远早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这种黄色的丝织品应该就是扬雄所说的“黄润细布”。而印度人自己推测湿婆神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我国商代。
到了张骞出使大月氏时曾在相当于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一带见到蜀地的丝绸,在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此物系从南方的身毒国(秦汉时期对古印度的称呼)传来,张骞据此推测:在中国的大西南有一条从蜀地通往身毒的道路。事实上早在张骞通使西域开辟北方丝绸之路前西南先民们就已打通了一条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滇东一带的“五尺道”——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而成:“五尺道”从四川出发往东南行,经僰道(宜宾)、南广(盐津)、朱提(昭通)、夜郎西北(威宁一带)、味县(曲靖),至滇池(昆明),继续向西至叶榆(大理)。道虽只宽五尺,但却和贯通全国各地的大秦直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道:“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汉武帝北逐匈奴、开拓西域,自然也不会放过秦时曾为郡县的西南地区: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派遣司马相如积极开凿通川南雅安、西昌及云南大姚之邛、笮、井、駹等西夷地区的“西夷道”,因此道通过了越西境内的“灵关”,故又名“灵关道”:从蜀地南出,经临邛(邛崃)、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邛都(西昌)、会无(会理)、渡过金沙江到青蛉(大姚),抵达叶榆。在打通了身毒道之后连接滇、川的通道蜀身毒道即可畅通而行了。以上两条在大理汇合后西行,经博南(永平)、永昌(保山),由越赕(腾冲)出境入骠国(缅甸),称为“永昌道”。此道在中国境内约有3000多公里。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较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同时也是中国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
然而在汉帝国开拓南方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却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当时汉王朝称包括昆明族在内的西南各民族为西南夷,汉武帝决定对西南夷采取军事行动。但据从当地回来的将领反映:“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于是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汉军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夜郎国是除滇国外,西南夷中又一强大势力。如今提起这个古国往往最先想起的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其实夜郎还真是一个大国——《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事实上夜郎本名耶朗——所谓耶朗乃是当地土话“唱诵”之意——在祭祀活动中以半朗诵半咏唱的形式,宣读氏族盟誓,因而成为一种口头立法,凡是参加“耶朗”的氏族都是“耶朗”大团体的成员。大体上可以理解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组成联合王国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前苏联或南斯拉夫。出使夜郎的汉使并不了解夜郎的政体,只看到夜郎王直辖的地区就一位夜郎就只有这么大。事实却是“九真徼外夜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夜郎的疆域大体上和汉武帝开疆拓土前的汉初疆域差不多,只是由于耶朗制下部族相对分散,没汉朝那么大的凝聚力。不过在西南地区夜郎是当之无愧的一方霸主——夜郎拥有一支高达十万人的常备军,尽管这一数字在汉人眼中算不得什么,但在西南夷中却是绝无仅有。要供养这样一支军队花费自然不小,为此夜郎和南越、身毒等国长期保持着外贸关系,因而成为由蜀地通往身毒的西南丝绸之路和由南越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
本文作者: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