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洋务派首领左宗棠野史趣闻

2018-11-03 07:38:04

左宗棠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

道光七年,左宗棠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年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左宗棠

道光十年,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长龄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咸丰二年,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咸丰四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

光绪七年,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归还伊犁,但仍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中国赔偿俄国兵费九百万卢布;俄商在中国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对于伊犁居民,规定'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所便'。虽然这一条约被中国认为是不平等条约,但曾纪泽确实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左宗棠对这一条约表示满意,说'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而对曾纪泽也赞扬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光绪十年,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军孤拔于八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六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十一月,左宗棠抵达福州,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左宗棠

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他进而分析中国的危险局势,提出诸多富强之策,并规劝皇帝发愤图强,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左宗棠做人真实,做事实在,以凡人标准追求'一艺一伎之名',着眼做好分内事,真正做到了'心忧天下',以至事功盖世。

本文作者:历史记录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