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名臣书法欣赏野史趣闻
亲,点击上面的“蓝字”可以订阅我们呢!
一、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
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接下来,我们欣赏曾国藩的行书作品及对联:
文学贡献: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军事成就:军队管制严格,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哲学成就: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3个学术派别。
治家家训: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二、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同治进士。 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
在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光绪年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后为清流健将,洋务殿军,新政主角。对晚清政局的变化,抵御列强的胜负,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新型教育的创办,中西文化的交融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之洞,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步入官场。
1867年起,他先后充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十年的学官生涯,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张之洞是一位身兼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和工商巨头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书学苏东坡,善用侧锋,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
张之洞《行书扇面》纸本,18×51.5cm
来自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 8,000-12,000
款识:申伯先生之属,河北张之洞。钤印:臣张之洞壶公
拍卖作品,仅供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张之洞《行书扇面》 来自荆楚网
张之洞《行书立轴》 资料不详 来自网络
张之洞 《行书尺牍》
张之洞《行书七言联》纸本,123×28cm×2
来自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 35,000-50,000
款识:小舟大兄大人雅属,香涛张之洞。钤印:张之洞印(朱文)、香涛(朱文)录文:花影阑星错落,树荫穿径月玲珑。
拍卖作品,仅供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张之洞《行书七言诗》,100×68.5cm
来自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 18,000-30,000
款识:宿桐仁兄雅正,南陂张之洞。钤印:之洞(白文)录文: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拍卖作品,仅供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张之洞《行书立轴》117×32cm
来自福建省拍卖行2005秋季拍卖会
估价:RMB 2,000-5,000 成交价:8,800
钤印:张之洞印孝达题识:张之洞
拍卖作品,仅供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张之洞《书与九儿妇与厚琬》 来自荆楚网
张之洞《盛宣怀尺牍》 上海图书馆藏
资料来自《盛宣怀档案名人手札选》
张之洞尺牍一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资料转自 广西桂林图书馆网站
释文: 六月十六日,张香帅拟会各疆臣,联衔入奏稿。首衔其文略曰:现在兵疲,敌众械缺粮艰,恭读本月初三日上谕各使臣之电,力陈匪我开衅,并言不得己之苦衷,薄海咸知,同声感泣,兹仍有待呈者四事,请继言之,一请明降谕旨仍饬各省将军、督抚力保教堂、教士、教民,以免再生事端,更形棘手。一请降谕旨诏德使被戕,万分惋惜,并致书德皇,俾有他国排解。此外,复致国书于法、美两国,使中朝厚侍远人之意大众周知。一请明降谕旨饬直隶总督、顺天府尹派员确查被毁教堂、使馆及教士、教民产业若何数目,开具清单,力任赔偿,免其启口,将来所省实多。一请明降谕旨,饬直隶总督转令各将士从速剿匪,免使糜烂不堪,从来安内乃可攘外,势必肃清畿辅,始固人心。各邦之兵舰纷来,人民囗惑我惟情礼兼尽,始终相感以诚,庶几合古来用兵攻心之上策。此件务请李中堂、刘宫保领衔,慰帅,缮发诸帅,愿否会衔并呈稿,有无须改之处,即请飞电告慰帅。并电示敝属为祷。洞铣
张之洞尺牍二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资料转自 广西桂林图书馆网站
释文: 玉山仁兄大公祖大人阁下密启者,顷奉寄谕,以左右偶为言官所指摘,饬由敝处确切查明据实复奏。查原奏内,惟台端将城内狮子山下地,借给德国兵水勇为体操场一节最关紧要,此事各报传扬已久,或非无因,在台端允许之时,度亦出于万不得已,或别有原因。第子山紧接城垣,上筑炮台,实为保护省城最切近之第一冲要,似未便借给外国操兵,自撤藩篱,上贻宸廑,上丛口实,想台端断不出此。弟焦灼忧思,愚见以为查复不过文法更正,乃为实际。拟请仍由执事婉商德兵官,将此地退还,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彼知此事实与紧要者,亦觉彼善於此。总之,无论如何设法,总须将此事极力挽救更正,方不致於金陵大局利害有碍,於长江大局有碍。此事万分紧要,窃思与其待将来朝廷督过外部辩论,形迹已著,枝节已多,德人逞强护前,或反於交涉有碍。反复筹思,仍以系铃解铃为上策。台端深谋硕画,练事审机,定有转旋补斡之良方,可於樽俎谈笑之间,消弭无穷巨患,将来敝处复奏亦易措词,此外似无良策矣。未知尊意以为何如?除循例委查并咨达外,先此密布,务祈俯赐采纳,设法挽回是所翘祷。衹请勋安,统希朗照,敬俟惠复不尽。 治愚弟张之洞顿首 五月二十日
张之洞题写牌匾 酉州
三、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四、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1] 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作者:书法江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