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论独尊儒术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是什么?野史趣闻
乡举之法,与太学相为经纬【按:基层的选举和高等教育是一体两翼的关系。这是王夫之的看法】,乡所宾兴,皆乡校之所教也。学校之教,行之数十年,而乡举行焉。所举不当者罚之,罚其不教也,非罚其不知人也【按:这就将教育和基层的人才选拔统一了起来。教而后选拔,举荐。所以,上来的人才不合适,那么就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荐举人的问题。这是王夫之的高明之处。其实这必然导致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等于废除了推荐人的权力。谁掌握着教育机构,谁就是掌握着人才的推荐权。】。仲舒之策,首重太学,庶知本矣。不推太学以建庠序于郡国,而责贡士于不教之余,是以失也。【按:从最高学府来引领教育问题,引领人才的选拔问题,是抓住了牛鼻子的。这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是有所启发的。如果不首先改变高等教育制度,那么下面的中学和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育是不能改变的。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又是和用人制度、就业制度、国家机构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紧密相关。而目前又到了所谓的自觉维护在经济上的即得利益者的方面了。而人才的选拔则是所有问题的必经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高等教育这个门槛。这是职业教育所不能都代替的,因为这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重大意义就是把自己的利益代表最终送入执政机构。一般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不具有这个职责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经天下而归于一正,必同条而共贯【按:条:枝条;贯:钱串。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说白了就是要统一。治国理政的要义就是要统一,各方面的工作最后都要统一。】,杂则虽矩范先王之步趋而迷其真【按:不统一就迷惑,得不到真正的治国理政的方法。】。惟同条而共贯,统天下而经之,则必乘时以精义,而大业以成【按:这里的核心在于精义。就是思想的精华所在。】。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义存矣【按:王夫之肯定的态度。统治大帝国的必然其实就是。】。何也?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按:这是给孔子的那套儒术带高帽子。所谓儒家思想就算是治国精要的意思。】。

故王安石以经义取士,踵仲舒而见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安石之经学不醇矣,然不能禁后世之醇,而能禁后世之非经。元祐改安石之法,而并此革之,不知通也【按:这是对王安石的相关的改革的看法。其实就是历史影响了。】。温体仁行保荐以乱之,重武科以亢之,杨嗣昌设社塾以淆之,于是乎士气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祸遂极【按:这二人都是不重视学校教育。这二人都是崇祯帝时期的奸臣。由于废弃了学校,严格说来应该是明代官学体系的作用,最终导致大明灭亡。当然这是王老夫子的一点之见。王夫之在这里是将明帝国的灭亡,同选拔人才的制度,同官学的教育同思想的统一给联系起来。这是王夫之的论文的格外之处。明初朱元璋采取科举,学校和举荐三种途径来选拔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教育由于其官办的原因衰落了——主要是因为国家为了某些原因允许纳捐,还有就是学校内部的贿赂,考试代笔等等最终造成了教育质量下降。特别是朝廷规定了高级官僚只能从科举中产生,这就使得原来的学校教育都改成了应付科举考试的训练场所了。从而,学校自身的教育内容就衰落了。这也从而使科举考试成为唯一的公平的选拔途径。王夫之这是在明帝国灭亡后又再次反思明代的学校教育。当然至于官办教育本身的问题他在这里没有涉及到。】。皆仲舒之罪人也,况孔子乎!若夫割裂鞶帨【按:pán shuì,(1).腰带和佩巾。(2).古代妇女用的小囊和毛巾。(3).比喻雕饰华丽的辞采。】而无实也,司教者之过也。虽然,以视放言【按:[ fàng yán ]
1.谓不谈世事。
2.放纵其言,不受拘束。
】绮语【按:花言巧语,所谓“笑里藏刀”,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目的是叫别人上当,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市心恶习、睨径窦以徼诡遇者,不犹愈乎【按:王夫之再次肯定学校教育好,哪怕是如下面尾句中的结果呢?】!习其读,粗知其义,虽甚小人,且以是为夜气之雨露,教亦深矣。

本文作者:季立东文化纵横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