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多少藩王?是不是他们吃垮了大明朝?野史趣闻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子孙的出路一直让他苦苦思考,后来,通过请人参谋,自己担任主编,制定《皇明祖训》,对子孙的工作、生活做了规定,朱棣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又对亲藩政策做了调整,后世的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做了一些调整。但基本的一些原则还是朱元璋定下的。朱元璋规定了子孙的爵位和世袭办法,皇子一律封亲王。
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的。
镇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亲王的俸禄大米一万石,郡王2000石,最低的奉国中尉200石。石是容器概念,一石大米大约140斤,一石大米值多少银子呢?有时值2两,有时候值半两;一匹蒙古马值多少银子呢?3两银子左右,一匹蒙古马值多少斤茶叶呢?大约30斤。所以,亲王一万石大米,不算多,但绝不算少,关键是朱元璋自己儿子生的太多了。
明朝276年,共有87个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25王(1王后为帝系,7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4王(1王为追封,3王被废),明惠宗封1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2王(废一王),明仁宗封9王(追封1王,绝嗣4王,废1王),明宣宗封1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7王(废1王、绝嗣3王),明宪宗封9王(绝嗣6王),明孝宗封1王(追封),明睿宗封1王(追封),明世宗封6王(1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4王),明穆宗封2王(追封1王),明神宗封7王(追封3王),明光宗封6王(1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5王),明思宗封6王(追封4王)。

到明朝末年,共计实封亲王65位,追封亲王22位。实封亲王中,16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明朝末年实际有亲王34位。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40年,这时候,明朝宗室人口15.8万,宗室人口统计数字是男丁,而且是登记了名字的,没有报上户口的还不算,女的也没有算。40年后的1644年有多少宗室人口内?没有统计数字,就算翻一番,也有30万,加上男女老少,公主,驸马,估计得上百万人。

明朝末年有多少人口?统计数字是5000万左右。有人怀疑不止这么多,说是没有包括女的和未成年小孩,好吧,就算是这样,那大明总人口也就1亿多。农业社会,一个1亿人口的国家,要养活政府,还要养活上百万军队,再加上要养上百万的皇室,这个财政怎么可能承担的起?
笔者看《明实录》看到很多有用的资料,宗室的俸禄负担在弘治年间就爆发出来了,为此开始限制宗室娶老婆的数量;嘉靖年间出台《宗藩条例》,进一步对宗室进行限制。到万历年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爵位基层;天启年间开始采取俸禄包干制,不管你家生几个,费用总包干。

这下,真是穷了,每个亲王家都有许多近亲皇室,他们没饭吃,不能见死不救,所以一直榨、一直榨,最后亲王的日子也不好过。张献忠攻打武汉,武汉的官员求楚王朱华奎拿出钱来招兵守城,朱华奎说没有,只有太祖给的一把金座椅,你们要就拿走;张献忠攻打成都,四川的官员求蜀王拿出钱来招兵守城,也是没有那么多钱,最后蜀王投井死亡。周王在李自成攻打开封的时候,倾家荡产招兵悬赏,最后还是与开封一起被淹。
《明熹宗实录》记载了多次藩王出钱支持朝廷辽东抗敌,每次几乎都是1000两银子,蜀王、益王、秦王等都主动出过钱。明熹宗朱由校把自己结婚的钱、大内的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做经费,崇祯皇帝朱由检穿打补丁的衣服,生活节俭,实在是财尽明穷。后来有人说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在皇宫内搜查出几千万两银子,实在是无脑之人的捏造。
大明既是被皇室拖垮的,也是被九边重镇的经费拖垮的,尤其是后期对抗满人,《明熹宗实录》记载:仅仅是万历四十六年到泰昌元年,两年时间辽东经费拨付1800万两,相当于大明朝两年的财政收入。
本文作者:坐看东南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