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中心是谁?野史趣闻

2018-11-02 21:02:19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父母教、老师教,孩子学。学校填鸭式的教学,父母毫无章法的教导,早已成为孩子教育的现状。

但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意义: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我们应该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教的中心是孩子了。

教育,需要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所以,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它严苛到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重视每一个孩子。而不应该是突出一些,放弃另一些,或者在仅仅在学习成绩上取得高的分数就可以了。

每个孩子在个人能力、兴趣以及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家长需要在制定大原则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在学校里老师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多做习题;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启发思维;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训练专注……在家里家长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去补习班或者放任孩子,而是多陪伴孩子、引导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还是孩子获得理解的过程,以及思想启蒙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是教育的理想所在。相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历、知识,只能算是工具或者技能,不能算是能力,也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毕竟,我们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装一肚子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生存的能力,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独立、自由、幸福地生活。我想,哪个父母也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获得全世界所有的学位,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家庭、生活吧。

教育不是由知识引起的,而是以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引起的。也就是说教育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

知识和能力,不应该有特定的主人

作为父母该做的,不是把知识,摆在孩子的面前,强迫孩子去学习;而是应该带着孩子多出去走动走动,让孩子感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让他们有学习、改变的愿望。

我们常常把教师称为“园丁”,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的“园丁”,“园丁”蕴藏着“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思路。而实际上,很多老师、父母把自己当作“雕刻家”,把教育孩子当作“完成一个作品”。

园丁式教育,就是为种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帮助种子发芽和生长。在成长过程中,进行除草、除虫、施肥、剪枝,最终,成长成能抗击风雨的参天大树。

雕刻家式教育,则是事先画好图纸,把一块石头拿来之后,依照图纸的要求,去掉不符合的部分。然后,再继续打磨和雕琢,最终完成一件合格的作品。石头只是静静地待着,是被动式的接受者。

前者着重强调孩子成长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后者强调的是成人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那样地崇拜老师?因为老师把自己塑造成了“知识的传播者”,甚至“知识的拥有者”的形象。为什么孩子害怕父母或者不听父母的话?因为父母没有成为一个很好的家庭管理者。

其实,优秀的老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知识没有特定的主人,谁喜欢它,掌握它,谁就可以成为它的主人。优秀的父母,应该知道如何帮助、引导、培养孩子的能力。

那么,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可以看到,在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围绕在“自己”周围的老师和家长角色的重要性,随着自己的强大而降低,最终完全消失。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只要提供外部的资源就好了。

我们一贯的学习逻辑,是老师教,父母教,孩子学;一个或几个老师教,众多学生一起学;大家学习的进度基本一致,老师来评测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任何从事教育的人,或者任何一位家长,只要稍加思考都会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因材施教”,以孩子为中心。

本文作者:状元爹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