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宇文恺——享誉史册的建筑大师!野史趣闻
提及大唐盛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不少人只知它们是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东方文明的象征,却不知蜚声中外的这两座名城均是隋朝时修建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堪称古代世界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典之作,而且这两大杰作均出自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之手,他就是隋朝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大师、水利学家、隋长城的设计者和世界上最早的移动房屋的建设者宇文恺。

未央宫
宇文恺,字安乐,鲜卑族。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大将,位至大司徒;大哥宇文善勇略过人,是北周上柱国;二哥宇文忻是周、隋名将,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出生于武将功臣世家的宇文恺,却没有像父兄那样以弓马显名。他博览群书、聪慧机巧,醉心于工程、工艺,尤善建筑、水利,隋代著名工程都倾注了他的智慧和心血。因其建筑成就突出,官至工部尚书。

由于家庭的原因,宇文恺3岁被赐爵“双泉伯”,7岁封为“安平郡公”,11岁时累迁至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正所谓天生贵胄,事业顺遂。杨坚任宰相后,年仅26岁的宇文恺又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掌城郭、宫室之制及诸器物度量。可见年纪轻轻的他在建筑科学和工程管理方面已展露锋芒。

隋文帝
古语云艺多不压身,有时高超的技艺还能保命。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宇文恺就因才华出众、深得文帝赏识而幸免于难。

洛阳城
宇文恺也确实没有叫隋文帝失望。582年,初登九五的杨坚认为京都长安年代久远、宫宇衰朽,且城市狭小、水皆咸卤,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故诏令另建新都大兴城。其实,大兴城就是唐时的长安城,因杨坚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故名。宇文恺因“有巧思”,被任命为营新都副监,具体负责新都大兴城的设计和营建。

大兴城平面图
宇文恺不愧为建筑、水利等方面的奇才,在城市规划方面,他博考群籍、研究众说,取长补短、锐意创新,从新都的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从建材组织到人力安排,从城市功能到配套服务,从现实需求到未来发展,他都深思熟虑、匠心独运,就连给排水系统和绿化、美化等细节问题都设计得非常到位。

古原楼
在组织施工方面,其效率之高,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建筑机械的情况下,这座面积达84.1 平方公里的新城,从兴建到峻工、到正式投用,前后仅用了9个月时间,且其规划设计之巧、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均令世人赞叹不已,这在古代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亦堪称奇迹。

长安城遗址
新都规模宏大,雄伟壮阔。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构成。整个城市方整对称,分区明确,宫城和皇城沿南北中轴线居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很好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展示了中国古代京都规划布局的独特风格。城中主要大街的宽度都在百米以上,最窄的街道也有20至25米,可见设计者才学之高拔、眼光之超前。

长安城示意图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认为大兴城位置偏西、交通不便,对控制河北、山东及江淮地区不利,故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为东京。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宇文恺,这时的规划建设水平更加精进,所以他当仁不让再次担当起东京洛阳的规划营建重任。仅仅10个月时间,经过周密规划、设计、建造的又一座大型城市就巍然矗立在世人面前,与大兴城的宏大相比,东京洛阳则更加突出繁华,故深得炀帝赞赏,宇文恺也因此被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丽景门
宇文恺主持营建的这两座城市,均高点定位、规划超前,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是东方都市之楷模,而且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当时国内的益州城、幽州城等等,西域的碎叶城、朝鲜的平壤城、日本的藤原京、难波京等的城市格局都是模仿着它们规划的,后来宋代的汴京城、元明清的北京城等也都与二者有因袭关系。

广通渠
宇文恺在建筑、水利方面的成就还远不止这些,他主持开凿的广通渠被称作“富民渠”;他设计修筑的隋长城被称为国家凭障,他还奉命营建了杨氏宗庙、国家粮仓、皇陵太陵、仁寿宫、显仁宫等等。而他设计建造的活动建筑大帐、行城、观风行殿等更是别具匠心、巧夺天工,胡人、戎狄等见了莫不骇悦、惊以为神。他还有《东都图记》20 卷、《明堂图议》2 卷、《释疑》1 卷等建筑学著作见行于世。

大运河
612年,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任上,时年58岁,谥号“康”。

仁寿宫
本文作者:胸次全无一点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