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人物中,有一位前后反差极大,判若两人,他究竟是谁?野史趣闻

2018-11-02 20:40:32

笔者从小酷爱看三国,对于一些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如数家珍。看的多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有些三国人物前后反差极大,判若两人,有时候我都怀疑是否史书记载也和《红楼梦》一样,前后出自不同作者,所以人物的反差才会那么大呢?

于禁

作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的前半生戎马生涯堪称完美。

于禁很早就投靠曹操,最早在将军王朗部下,这位王朗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阵前骂死的王朗的原型,王朗的眼光很毒,一眼就看出于禁不同一般,惊讶于于禁才能的同时极力向曹操推荐,王朗说于禁具有担任大将军的才能。大将军啊,相当于韩信,卫青等名将的高度啊!

后来于禁果然战功不断:先后攻破徐州广威县;濮阳讨伐吕布时于禁单独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攻打寿张、定陶、离狐,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占领了四座城池;又随曹操讨伐黄巾军刘辟、黄邵等部,黄邵等乘夜袭击曹操营寨,于禁领部下迎击,打败了敌人,杀死了黄邵;后再度跟随曹操在苦县包围袁术大将桥蕤,斩了桥蕤等四名敌将;在后来的官渡之战前后,于禁在和袁绍的作战中又多次立功。

下面的事情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曹操在宛城遭遇张绣的叛乱,曹军全军大败狼狈溃逃,只有于禁约束几百名部下的士兵,且战且退,虽有负伤战死的也不许散开,阵型始终保持不乱,后腿路上还捎带教训了一下军纪败坏的黄巾旧部青州兵。回去后曹操对于禁说:'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至此,于禁的声誉达到巅峰。

蜀汉五虎将PK曹魏五子良将

于禁带兵严肃齐整,缴获的财物,自己一毫不取,但他以法约束部下,有威信,为人看重。昌豨是于禁的故交,昌豨反叛,于禁去平叛,后来昌豨投降,于禁没有手软还是杀了昌豨。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长安,命曹仁去樊城讨伐关羽,又派于禁协助。赶上秋天,下暴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好几丈,于禁部下七军都被淹没,于禁同众将登上高坡,望着汪洋一片,无处躲藏。关羽乘着大船靠近攻击,于禁只得投降,只有庞德不屈而死。曹操听说后,哀叹了很久,说:“我了解于禁有三十年,哪想得到临危处难,反而不如庞德呢?”

后来孙权擒获关羽,俘虏关羽部下,于禁又归附于吴国。魏文帝曹丕即位,孙权称藩国,命于禁回归。文帝召见于禁,看到他须发雪白,面容憔悴,叩头流泪,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封他为安远将军。想派他出使吴国,先让他到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曹丕很坏,预先让人在陵堂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情形。于禁看到以后,惭愧愤恨,发病而死。


看完这段《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一位前半生战功赫赫军纪严明的名将,为什么会突然晚节不保,屈膝投降呢?难道是关公的个人魅力太大?还是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本文作者:集贤院居士(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