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接轨90后的思想观念!为什么这么说?野史趣闻

2018-11-02 15:39:38

战国时期,有七家很牛逼的企业,而且还都是竞争对手,他们一心想要发展壮大,直至完成收购对手的远大目标。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人才!

人才哪里来?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从对手企业直接挖,他们熟知对手企业的业务,只需做个念经的外来和尚,取长补短,再进行框架改革,就能让企业焕然一新。

比如老嬴家的秦孝公,就挖来了魏国的商鞅!

老嬴家的产业在函谷关以西,企业虽然挺大,可既不临海交通又不便,以致利润很低,祖辈一直很苦恼,也想过应对之策,只是每次向东扩张,都被打回原形。到秦穆公这一代CEO,恍然大悟,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决心内部改革!

改革是件大事,突出的重点,在‘专业’两个字上面。

魏国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李悝、吴起都不是等闲之辈,受过他们思想熏陶的商鞅,可谓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像老嬴家这样的传统大企业,利益应该已经被上层瓜分殆尽,改革无异于虎口夺食。

如今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转型,但真正实施并成功的,并不多,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老大怕与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闹矛盾,导致分崩离析,二是没有专业的人才,不知道如何秀操作。

秦穆公大刀阔斧,商鞅运筹帷幄。影响老嬴家百年大计的变法图强,终于在公元前356年开始了!

企业转型,要么是遇见了瓶颈要么是预见了危害,老嬴家大抵是属于后者,不说远了,就说隔壁亲家,把家产一分为三,其中的魏国只经过了李悝、吴起等人的改革,照样把秦国揍趴下,还不焦虑吗?

所以秦穆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既然企业转型要改革,大方向是让老嬴家成为战国No.1,接下来就必须仔细推敲细节,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本所在。

商鞅是外来和尚,要跟秦国贵族对着干,很显然,光有秦孝公的支持,还远远不够,毕竟这不是创业,失败了可以重头再来。企业转型一旦失败,很有可能会走下坡路,商鞅的下场,可想而知。

商鞅的细节把控,总结起来就是:奖励企业基层。企业基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完善激励措施,保证迸发出巨大潜力。

现在好多的企业领导,都说90后有自己思想,动不动就辞职不干,要不你试一试,该给的加班费不拖沓,前一晚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也精神抖擞!

商鞅就看到了这一点,先是耍了个‘立木为信’的小心机树立自己的威信,再推行自己的改革办法,对企业基层来说,这两条的诱惑力是很大的:

种田织布的,做好分内事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粮食多了布帛多了,去换个小官当当,光宗耀祖,好比是用工龄换提拔;

不想种田织布,也没事,企业要扩张,需要不怕死的去拼杀,打赢了就加官进爵,打输了马革裹尸,就如同企业的二次创业,前景喜人。

企业基层的思想转变,从为企业赚钱,变成为自己奋斗,那么企业的转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老嬴家,终于露出了獠牙!

嗷呜~

老嬴家的奋斗史丨秦扫六合之秦国的4个男人

本文作者:刹那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