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野史趣闻

2018-11-02 15:06:17

文:穿越君

从夏商与西周到东周的春秋和战国,

整个华夏大地还没有真正的统一过。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打不败的外敌,

调不完的内讧,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一统江山,做了始皇帝,才一个人说了算。

那么,始皇帝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鹤立鸡群,功不可没,

是他加速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然而,他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以至于自己被车裂,还诛连全族。

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庶出的国君后裔,

后来被秦国封在商地,因此又被称作商鞅。

商鞅自幼就比较喜欢法家的主张,

年轻的时候在魏国的国相公叔痤府上做门客。

公孙痤很是欣赏他,

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想把他推荐给魏王,

但还没来得及推荐,自己就病倒了。

魏王来看他的时候,

临死前他乘机把商鞅狠狠的推荐了一把。

他告诉魏王,商鞅是一位奇才

可托付治理国家大事,

但是若不能为己所用,决不可留其活口

魏王判断失误,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望,

没有重用,也没有灭口。

当时在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

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

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国秦国,

所有国家都不把她看在眼里,

把她当夷狄看待,排斥它,

不让它参加中原诸侯会盟。

秦献公死后,儿子即位,人称秦孝公。

秦孝公发愤图强,治理国家,

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出人头地。

可怜秦孝公空有一腔热血,

手下竟然没有一个可勘大用之才。

于是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了一条政令,

谁要是有谋略大才,能够振兴秦国,

我就让他做大官,分地封王。

不得重用的商鞅正愁满腹才华无处施展,

听到秦孝公的征集令后,直接向西进入了秦国。

秦孝公听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策略后,

欣喜若狂,立马任用他左庶长,

是那种非王族大臣领政的爵位。

有了权力,商鞅的才华就像决堤的黄河,

一发不可收拾,他做的第一步就是立威。

立威的意思也就是让老百姓知道,

不管是什么,他说了就算,

说到做到,是个讲信用的人。

于是他就大张旗鼓的搞起了徙木为信

在城楼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

谁能把木桩搬到北门就赏黄金十两。

百姓可都不傻,这么容易的事,

肯定是骗傻子的,根本就没有人去般。

于是商鞅又下令赏金增加到五十两,

巨大的诱惑面前,总有人会出头。

果不其然,第一个人站出来了,

很轻松的得到五十两黄金的奖赏,

商鞅奖罚分明的威望,立马见效。

他接着颁布法令规定:

为便于管理人员流动,

要求投宿者必须有凭证。

估计现在的住宿拿身份证,

就是那时候延续下来的。

百姓五家编成一

十家编成一

互相监督,互相检举揭发

一家犯法,几家连坐;

告发奸细的人与斩敌人首级的人赏赐一样,

窝藏不告发者与投降敌人受到的惩罚一样;

百姓立下军功,论功受上等爵赏;

私下打架斗殴的人,处以相应的惩罚;

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布匹额外增产的,

可以免除徭役;

经商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

全家收为奴婢;

即使是王公贵族出身,

如果没有立下值得称道的军功,

也不能录入族谱,而成为平民百姓;

不同等级的人,田宅大小、臣妾的数量

和服饰的形状都有不同;

有功劳的人显达光荣

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毫无光彩。

那么,商鞅的措施到底错在哪里?

问题就出现在一家犯法几家连坐等,

各种法制过于残酷。

可想而知,刑罚合情合理,

大家都无怨无悔,一旦牵涉无辜,

涉及过头,就变成了酷刑

酷刑是最有效,也是见效最快的手段,

但会波及更多人的利益,树立敌手。

变法一年商鞅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几千百姓集体上访新法弊端。

此时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商鞅决意处罚太子

不过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于是就严厉的处罚了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师,还在脸上刻了字,

从此以后百姓、官员都老实了。

新法施行十年后,

秦国路不拾遗民风良好,

强盗没了,私斗没了,战斗力剧增,

社会保持安定繁荣,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在政治上,

改革了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

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使得百姓富裕,国库充盈。

然而商鞅却得罪了许多贵族,

秦孝公死后,儿子惠文王继位。

特别是公子虔,特别忌恨商鞅,

于是他联合其他贵族,一起诬陷商鞅“谋反”。

无奈商鞅起兵,败死于彤地,

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

但是新法未被废除,仍然继续实施。

变法确实使得秦国在短暂的时间内强大了起来,

可是商鞅却留下了酷刑的骂名,

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进程,

却搭上了自己和族人的性命。

究其弊端可以用这三个成语来概括:

过犹不及、急功近利、贪多嚼不烂!

本文作者:读史开眼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