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个传闻,曾国荃竟然查看了侄女的嫁妆,看后大发感慨野史趣闻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七十九 请勿转载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曾国藩的家中吹锣打鼓,喜气洋洋。原来,他的长女曾纪静要出嫁了。这门亲事,是曾纪静在六岁的时候就定下来了,男方是翰林院同事、好友袁芳瑛的儿子袁榆生。在当时来看,双方是门当户对,但在此时,曾国藩贵为两江总督,又刚刚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门户安庆,声名极盛,而袁芳瑛在两年之前就去世了,而且袁榆生还是一个游手好闲之辈。

不过,为了不让人说三道四,认为曾国藩嫌贫爱富,历来以道德修养著称的曾国藩还是将女儿推入火坑,酿成她终身的不幸。此时,谁也不是诸葛亮,曾家上下还是按照曾国藩的意思张罗婚事,只等袁家以八抬大轿接人。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军国大事更为重要,就没有回家亲自送女儿出嫁。曾国荃因为刚刚攻克安庆,这一仗消耗了太多了体力和精力,同时吉字营的损伤也不小,便利用这个机会返乡招兵买马,顺便替哥哥来打理曾纪静的婚事

当时的风俗,新娘家中,要将置办的奁具送往男家,由伴娘铺陈,俗称“铺房”或“发嫁妆”。只要是家境过得去的人家,是绝对不会在嫁妆上计较,一则是为了女儿们未来的生活着想,二则是为了让女儿在夫家更有面子。
曾国荃看到侄女的奁具正在由挑夫抬着出门,便笑嘻嘻的问:“准备了多少嫁妆啊?”
曾国藩不在家,曾家就是由欧阳夫人作主,她却有些犯难,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欧阳夫人不开口说话,其他的人更是不敢多嘴,于是将曾国荃晾在了一边。

曾国荃知道自己哥哥历来节俭,估计嫁妆并不丰厚,他却还是很淡定的小声问道:“说吧,到底花了多少银两置办嫁妆?”
欧阳夫人见实在是推脱不过,只好横下心来答道:“一共花了两百两。”
两百两银子,对于一般的百姓之家,当然不算少,甚至是比较丰厚了。然而曾国藩是谁,他当时是两江总督,而且兵权在手,是当时清朝权势最盛之人。成千上万的银两从他手中过,素来就有清廉的名声。但是,以他的身份嫁个女儿,只花费两百两做嫁妆,确实有些难以置信。

不说别人不信,从小长到大的弟弟曾国荃第一个就不相信。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确认:“真的只花了两百两?”(乌有是事?)当得到同样回答的重复后,曾国荃也顾不得礼貌不礼貌,自己擅作主张打开了侄女的奁具。
这一下,曾国荃完全相信了。奁具里面的物品,满打满算也就两百两银子,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曾国荃再三长叹道:“太少了,太少了!”他赶紧从袖口掏出一张四百两的银票,一把塞给欧阳夫人,一定要嫂子接着。曾国荃说,这就当成弟弟的贺礼,千万不能拒绝。

这件事情,记录在曾国藩小女儿曾纪芬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之中:
文正手谕嫁女奁资不得逾二百金。欧阳太夫人遣嫁四姊时,犹恪秉成法,忠襄公闻而异之曰:“乌有是事?”.发箱奁而验之,果信。再三嗟叹, 以为实难敷用,因更赠四百金。

其实,曾国藩不光嫁女,就是儿子娶妻,也必须按照这个规矩办事。他自然不算是像包拯、海瑞那样一尘不染的清官,但绝对不算是贪官。更为重要的是,他很清楚,一味攀比铺张,是自取灭亡之道。他以身作则,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潜下心来,抛弃这些浮躁,专心于学问,专心于安身立命的本事。这些比更多的银两和珍宝,更为珍贵。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本文作者:小珏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