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有多可怕,苏东坡遭遇过乌台诗案,明清时期达到顶峰野史趣闻
说起文字狱,众所周知,这是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做为统治的需要而建立,我们所熟知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数量之多记载很多。追本溯源,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不是很严重,一起来看看文字狱的发展历程。
文字狱的定义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也特指在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最早关于文字狱的记载是在《汉书》,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然后在曹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1
还有一件事,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这些都是比较早的朝代记录,然后到了宋代,文字狱开始兴起,比较著名的有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先从这些机构设置说起,宋代的皇城司巡察亲事官、亲事卒、逻卒是特务。这些人专门负责盯着一些人,由皇帝亲派。
宋代的文字狱以宋高宗一朝最多,宋高宗时“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秦桧文字之祸》考述,不下20起,诸如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后官被贬了三级,然后下放黄州流放琼崖,不过还好没有招来杀身之祸。
2
之后到了明朝,文字狱开始横行了,以宋太祖朱元璋为例。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下令被斩死。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也被斩死。
还有很多这种莫名其妙的例子,竟然就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了,文人们真的是不敢多说不敢乱写,整天处于担惊受怕之中。这些和朱元璋以前的遭遇有关,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诸如此类。
到了明成祖朱棣,几乎全面继承了他父亲文字狱的暴政,杀了方孝孺后,立即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门人不得已,将方的诗文改名为《侯城集》,才得以行于后世。永乐三年十一月,庶吉士章朴家藏方孝孺诗文,被斩。
3
等到了清朝,文字狱被沿袭得很完整,并且大有超过前例之势。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
据统计,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创造了比此前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的奇迹。这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文字狱可怕到这种地步。
文字狱这种历史的产物,存在着千年,也印照着古代文化发展的路程,今人感叹,也要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云冗雾)
本文作者:作家云冗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