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蒙冤 关键时刻王安石出手相救野史趣闻

2018-11-02 11:09:52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是乌台诗案,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大师”指的是苏轼,“小人”是以舒亶、王定为首的一帮奸佞,乌台诗案是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文字狱”,也是苏轼一生的分水岭,害的苏轼差一点狱中自尽。

因舒亶、王定等小人皆为当时改革派的骨干,所以很多人推断,是当时的改革派大佬王安石一手策划了乌台诗案,真相是这样吗?

身陷囹圄:苏轼差一点狱中自尽

宋神宗二年盛夏的一天,刚从徐州调任湖州的苏轼正在伏案工作,突然闯进来一群不速之客——御史台的官差宣布:御史中丞召见。苏轼心中一虚:“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湖州到汴京要走二十多天,苏轼被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于是就出现了余秋雨笔下“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的闹剧。

22天之后,苏轼被正式提讯,案子由御史台审,因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此案又是由诗而起,所以称为“乌台诗案”。

狱中苏轼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御史台主审官把东坡诗集当中的一些词句摘出来捕风捉影,强行“上纲上线”,硬说苏东坡在诗里流露了对政府甚至对皇上的不满和不敬。

监察御史舒亶在他的弹劾奏疏中把苏东坡的诗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

陛下不是实行“青苗法”吗?

他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不是要明法整顿吏治吗?

他就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

陛下不是要兴水利吗?

他就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不是要推行盐禁吗?

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御史中丞李定更狠,提出四条苏轼“可废之罪”,条条包藏祸心。

面对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苏轼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他知道,这样的罪名一旦承认就是死路一条,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坦白”一切的苏轼万念俱灰,他把一些青金丹偷偷埋起来,准备一旦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就把它吞下去。还跟儿子苏迈约好:每天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听到外面传要判我死刑,你就送鱼。

一天,苏迈外出筹集生活费用,就托了一位亲戚代为送饭。正是无巧不成书,那位先生出于好心,看苏轼每天吃的不是菜就是肉,太过单调,于是吩咐老婆做了一条鱼给苏轼送去了。苏轼一看——我命休矣!他把狱卒梁成叫了过来借来笔墨,伏在案子上就着昏暗的光线,提笔写下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写给兄弟苏辙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天救苏轼:王安石关键时刻出手

苏轼蒙难的消息惊动了天下,各界人士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飞向朝廷,上至国家宰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为苏轼求情。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当时的人心向背。专门负责调查、审问苏轼的御史李定,有一天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不禁感叹:苏轼真乃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居然记得清清楚楚!

他以为大家对这件事一定非常感兴趣,但奇怪的是,周围竟没有一个人搭腔,崇政殿外一片静默。他有点慌神,故作镇定叹息几声,令他震惊的是,回应他的仍是一片静默——官员群体的正义感并未消失。

宰相吴充有一次就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魏武帝曹操那么喜欢猜忌的一个人,都能原谅狂放不羁的祢衡,你难道就容不下一个苏轼吗?苏轼的弟弟苏辙甚至上书神宗皇帝“臣欲纳在身官以赎兄轼。”相比于兄长的性命,自己的功名富贵当如浮云。

在民间,杭州的父老百姓公开做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苏轼。这件事最后传到了老太后的耳朵,当时太皇太后病重,神宗打算搞一次天下大赦,太皇太后听后长叹一声道:“官家大赦可免,但放了苏轼足矣!”老太太还给孙儿讲了一个故事:你爷爷仁宗皇帝当年见过苏轼、苏辙兄弟两之后,回到后宫高兴地对我说,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两位太平宰相,可惜我来不及用了。神宗听后和老太太一同掉泪。

最后,最关键的一位人物王安石出手了。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回到江宁隐居,所以没能及时知道苏东坡入狱的消息,等到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王安石忙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交给神宗皇帝,据说信中就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正是王安石关键时刻的出手,才让神宗下了不杀苏轼的决心。

疑点重重:荆公“阴谋论”不攻自破

案子结了,回过头来想想,舒亶、王定等人皆为改革派中坚人物,而且是王安石的老部下,所以很多人认为,针对苏轼的“乌台诗案”是王安石一手策划,但是大量的史实证明,认为王安石公报私仇陷害苏轼的“阴谋论”纯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苏轼与王安石

“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而王安石早在三年前就因为丧子的原因第二次罢相,去了江宁过起了退休生活。虽然,从王安石推行新法开始,苏轼是作为一个坚定地反对者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虽然,“乌台诗案”发生时的宰相吕惠卿,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但是,这并不能就此推断王安石就是“乌台诗案”的幕后主使。

其一,在王安石执政的八年期间,苏轼对新法持反对态度王安石心知肚明,苏轼对新法实施中的弊端写诗讥讽(文人积习),王安石也未加干涉,怎么可能当政的时候不针锋相对,退隐多年了忽然想起报复老苏呢?

其二,吕惠卿是王安石旧党没错,但是王安石当政后期两人就已经政见不合了,而且王安石对吕惠卿后来的为人十分鄙夷,王安石不可能与他同流合污。其三,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同,但在文学才情上他们二人相互欣赏,王安石曾称赞苏轼:“子瞻,人中龙也。”在读到“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的佳句时,抚几慨叹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苏东坡则称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古;智足以达其道,辨足以行其言”。

这应该就是当时北宋政坛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了,两人政治理想不同,但是对事不对人,真的非常难得,这需要怎样的胸怀啊!苏轼和王安石都是文人从政,他们有许多的共同点,两人都是奇才,都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富有同情心,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这也让他们的故事在后世传为美谈,他们的人格魅力烛照古今。

苏辙早就下过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史实证明,正是舒亶、李定这些小人,利用“王安石变法”的幌子,制造了这起千古冤案,以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所以说,“乌台诗案”只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系,而跟王安石本人并无关系。

尾记:两位老人的忘年之约

元丰七年的一天,苏轼专程拜访闲居江宁的王安石,听闻苏轼要来,王安石欣喜非常,穿着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走出船舱向荆公深深作揖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半山老人笑答:“礼岂为我辈设哉!”言罢,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当年叱咤风云的两位政坛巨星、文坛泰斗,如今洗尽铅华,成为两位“可爱”的老人,苏轼在江宁盘桓了一个多月,他们在半山花园里赏花饮酒,赋诗唱和。分手之际,安石送给苏轼一张专治头痛的偏方,而且盛情对他发出了邀请,在适当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半山园附近,建几间草房,就搬过来住吧,东坡愉快地答应了。

这个忘年之约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成为现实,怅然若失的王安石逢人便提他与东坡的相会,每当此时他就不胜感慨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作者:风雪

本文作者:莫邪青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