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 第4集 乌台诗案,磨难使人成熟野史趣闻

2018-11-02 11:09:28

苏轼调到湖州任太守,照例向朝廷写份奏折,表示对皇帝的感激。本是官样文章,但苏轼就是有个性。他在文末加了这样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就是指王安石提拔起来的后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皇帝知道我笨得不合时宜,不能和这些后辈玩到一起;又看我老了,不能来事,或许可以去做个地方官养养老百姓吧。新进的当权派看了这,当然气不打一处来。几个意思?你装什么清高,不愿搭理我们?我们就总惹事生非?

于是新进们将苏轼诗集中某些诗文认定为攻击新政、污蔑皇帝,案件也交由御史台查办。这就意味着苏轼要被拿到京城革职审问了。苏轼的朋友驸马王诜提前得到消息,并在朝廷抓捕苏轼的人马赶到之前通知了他。苏轼收到消息,吓得都不敢出来迎接官差。好在手下的通判比较镇定,劝他穿上太守官服,到外面去接受朝廷的正式诏命。

在解往京城的途中,苏轼都有过自杀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死得不明不白,会给兄弟、朋友更大的麻烦。来到京城,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审讯,然后就是等待最后的宣判的漫长时光。

在等待皇帝定夺的日子里,苏轼和儿子约定:如果儿子在外面收到消息是死罪的话就送鱼吃,好让自己有个心理准备。有一天,儿子去找人借钱去了,送饭的事就委托朋友去做。这个朋友也是好心,想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就送了条鱼给他。苏轼一看到鱼,顿时心灰意冷,连忙写诗交代一下后事。特别是对弟弟那是情真意切:“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神宗皇帝看到了苏轼的绝命诗,也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感情的天平也慢慢向苏轼倾斜。这个时候,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身体快不行了,神宗想大赦天下以为祖母祈福。祖母临死前对神宗说:“苏轼兄弟是仁宗皇帝给孙儿你留下的宰辅之臣,他这次因诗而下狱,肯定是受到了小人的诬陷,你可不能冤枉好人呀!”

太皇太后的遗嘱事实上是当时天下民意的体现,神宗皇帝心里有数,因此新进们此后又不断上表杀掉苏轼,神宗也不为所动。等到太皇太后的葬礼办完,苏轼在狱中呆了四个多月,终于被放了出来。

苏轼被朝廷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其实是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的散官,更多是为了照顾贬官的面子给个虚衔而已。至于俸禄也没多少,聊胜于无吧!因此,苏轼在黄州的日子是非常窘迫的。每天一家人的用度都是算好的,如果没有用完接着第二天用。为了降低生活开销,苏轼不得不找了块荒地自己种粮食。因为这块荒地是位于黄州城东边的一片坡地,所以苏轼把这块地叫做“东坡” ,并且将自己称呼为“东坡居士”。后来在地的旁边,他还盖了几间简陋的房舍,成为他招呼朋友的理想之所。

苏轼是一个比较讲究生活情调的人。即便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也要让自己舒舒服服的。他在房舍的周围挖了鱼塘、种上桔子、柿子等果树,又建了小桥、亭子。估计是古代树木可以随意砍,要换到现在恐怕是盖不起来。苏轼交往的除了一些故友,更多的还是周围的老农、渔夫。他没有文人的矫情,而是和他们打成了一片。有一位老农,还特意指点他怎么种田。田里的苗要让牛踩一踩、吃一点,这样麦子会长得更好。苏轼按老农的方法去做了,果然获得了丰收。

也就是在这期间,苏轼把他太太身边的丫鬟朝云正式纳为自己的妾室。不久,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三天举行洗礼,苏轼还特意写了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当人生历经坎坷,到头来功名利禄一场空。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实很简单,就是无病无灾、平平安安过一生。

在黄州的期间,苏轼对人生看得很开。在点滴生活间,他努力找寻人生的乐趣。他比较喜欢烹饪,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都是他的发明。这里把东坡鱼的做法附上,有喜欢的读者朋友可以去尝试。

东坡鱼:

1、鱼身切五刀,肚里塞上大白菜;

2、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酱油与酒煮至熟;

3、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

本文作者:炼金纪录(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