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东坡惟愿孩儿愚且鲁呢?原因在于著名的乌台诗案野史趣闻

2018-11-02 11:06:56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起因

这首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1079年)而被贬黄州(今黄冈)时所写,成诗的时间是元丰六年(1083年),成诗的地点是其与侍妾王朝云所生孩子的“洗儿礼”上。洗儿礼就跟现在的孩子满月或周岁一样,时年46岁的苏轼中年得子,在一个值得庆贺的欢宴上,为什么苏轼做出了这样一首诗呐?

古人云,诗以言志。了解东坡先生的旧事,让我们从这首《洗儿》说起,以此诗为楔子,开启东坡旧事这一专栏。

《洗儿诗》在诗词造诣上难及苏轼水准的平均值,平铺直叙,既无美感也无隐喻,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如果抛开其作者及其作者的生平经历,断然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

经过

“人皆养子望聪明”是普世价值观,从统计学的领域来做判断,估计发出去1000份关于养孩子是期望聪明还是笨的问卷中,至少有大于900份是选择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一句道出了苏轼的心境,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胆战心惊(乌台诗案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讲到),经历了初至黄州的经济窘迫,1083年是苏轼刚刚走出阴影的一年。此时的苏轼已于1082年写出了旷古烁今的“一词两赋”(后续也会讲到),从词赋中不难看出他的矛盾,一方面是儒家入世理想饱受打压后的痛苦与不甘,另一方面是时时渴望从道家避世思维中寻求解脱。再回到“我被聪明误一生”一句,不难看出苏轼,乃至整个士大夫阶级在入世、治世上的努力,以及被时代阻力所带来的困扰。

“惟愿孩儿愚且鲁”,是苏轼对其庶子的期望,毕竟是庶子不需要像嫡子那样肩负着士大夫的重任,不要那么聪明,不要去学什么“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话语,不要去想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壮志。愚鲁一些,顺着朝政大势,不要有自己的想法,顺着皇帝的意思就好。别去想王安石变法的对错,做个愚鲁的宠臣不好吗?

如果能凭着好文章入朝,做好文坛领袖!然后收起来对政策的诸多看法,作诗文、写词赋时再也不嘲讽,不隐喻!应该可以很轻松的“无灾无难到公卿”吧!

结合自己的生平经历,所以苏轼才发出了“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感慨,可是苏轼,乃至整个士大夫阶级也仅仅只会在诗文上找回一些心灵的平衡,这些诗文只是一些牢骚话,文人的傲骨让这个士大夫在想着不要再隐喻、嘲讽的同时,又切实的用诗文讽刺着当朝的公卿。

总结

当下时代,我们爱说“性格决定命运”,诚然苏轼的一生也被其性格左右。与二程先生结怨,笑陈季常“河东狮吼”,道化童蒙、佛印放屁等脍炙人口的趣闻也都与苏轼有关。他是矛盾的综合体,儒家的正视人生、释家的否定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促成了他混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首《洗儿诗》为楔子,楔入东坡旧事,以管窥豹不足以道出这位士大夫、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酒徒、佛教徒、道德家、美食家的万一。

本文作者:第9527号当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