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将苏轼从政治舞台上逼走,这一切其实是王安石的错?野史趣闻
2018-11-02 11:01:44
他能写出大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也感叹人世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于是在这世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作为一个因为作品受到赏识进入朝堂,却又因作品受到封杀打击的文学家,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了。大家都知道他因为文章中被故意挑出毛病而入狱,成为了后世有名的乌台诗案,文字狱。
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汉代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总会有很多的乌鸦停留,便也被称作是乌台。纵观整个乌台诗案的发生,最初其实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不支持。
而且那个时候,作为诗坛,文学界的名人,苏轼本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却依然在诗中表达着对于新法的不满和抨击。其实他和王安石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对于政策的看法实在是截然不同。再加上王安石被罢相后,新法落入一帮奸臣手中早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变成了攻击正直的人的一把利剑。王安石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尾呀。
于是这些诗词让苏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政治的风口浪尖。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了乌台关了四个月。而这次被抓一看就是早有预谋,李定等人对他之前的所有诗词进行翻案底,抠字眼的歪曲。可以说,苏轼才思泉涌的诸多创作刚好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从苏轼的诗集中,他们找出了一百多首也证明苏轼心有不轨。
如“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需中”,是诬蔑青苗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取斥卤变桑田”,是反对水利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攻击盐业法,等等。
往往文字的意蕴本就深长,若是总是任由有心人为了打击异己去挑刺或者曲解的话,我们或许会失去很多值得流传的文化瑰宝吧。文字狱这种东西,实在是气量狭小之人的胡作非为。好在苏轼并未在打击中萎靡不振,在另一方天地里,他仍然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本文作者:农民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