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泽州岱庙:北方园林建筑的“活化石”!野史趣闻
山西泽州岱庙
泽州岱庙
也称冶底岱庙、东岳庙
俗称西大庙
位于山西晋城市南村镇冶底村
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
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场

泽州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晚宋代就已有之,庙内最早的建筑遗存为正殿天齐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莲柱础与石柱,石柱上有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后历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之形制格局。
整座庙占地面积3128平方米,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清幽静雅。
2001年,冶底岱庙,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走进泽州冶底村,穿过时而笔直时而如迷宫般曲折的街道,在村西头,古庙赫然映入眼帘。


山门口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银杏王,树龄5000-7000年,树冠铺散开来遮天蔽日,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在秋天的阳光下摇动着一树金黄。

按照最低5000年这个树龄,当在黄帝出生以前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什么嵩阳汉柏、黄帝手植柏、晋祠周柏,见过的没见过的,一时间都成了它的手下败将。

据说秦始皇去泰山封禅时经过这里,看到当时已是3000年以上的参天大银杏,也觉得惊奇,这是泽州岱庙起源的最早的说法。

山门前的石狮,前腿断了,有幽默的网友戏称其“断臂维纳狮”。

岱庙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面的院落地势较低,姑且称为园林区。一进山门就看到一丛翠竹,翠竹背靠舞楼,面临鱼沼。
鱼沼为一个平面方形、四周条石砌成壁体的水池。因其平面呈方形,池内有鱼,故名鱼沼。属于因泉聚水,因水砌石成池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建筑”。泉自池北壁中间的石雕龙头口中涓涓流出落下方寒潭,颇似画中之境。



旁边还有两株形状奇特的人字形柏树。


我们来的时间是11月初,天气还有点热。等过段时间再冷些,池水愈发澄碧,这竹、柏倒映水中,别有一番趣味。有人把这景致称为“柏映寒潭”,并刻成了门额。

另有“鱼吞清月”,想必是在秋夜才能看到,来去匆匆的游客只能想象了。

寺庙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气氛是庄严肃穆的。但前院点缀的园林小景却增添了活泼的情趣,使人在刚进入山门或祭祀结束出来时心情得到放松。
第二进的主殿是天齐殿,供奉东岳大帝。天齐殿主体部分是宋代原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可能由于木材减少,晋东南豫西北的一些宋金木构很多采用了石质檐柱。

其中的一根石柱上还刻着当年施主的姓名,看来民间出资不少。“五岳殿王清施石柱一条元丰三年二月三日记”。由此看出,天齐殿以前曾叫五岳殿。奇怪的是,这里的“岳”竟然是“岳飞”的“岳”,而不是当时通行的“五嶽”的“嶽”,要知道“元丰三年”是北宋时期。是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疏忽了,还是刻意简化,简化之风古已有之?

门框也是石质的,上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看题记是金代更换的。“旹大定岁次丁未乙巳月癸未日本州石匠司贵 窦小二同弟”。门框显然是本地石匠打造的,一个师傅(司贵)带着俩学徒(窦小二同弟)。窦小二的弟弟可能还是学徒中的新手,连个名字也没留下,也许叫窦小三或者小四……。
而这些文字显然不是苏东坡们施展才华的题记,而可能是日后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便于追究责任的“证据”,所以窦小二的弟弟倒也不在乎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天齐殿对面是金代舞楼,十字歇山顶。说是金代,可能是“始建于金代”,现存的建筑晚期特征很明显,应该不早于元。



除了中轴线上几处建筑外,两边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配殿,由此组成了完整的岱庙。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园林布局及景观点缀,让岱庙具有有别于其他庙宇与众不同的风采。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中国古建看山西,山西泽州岱庙建筑群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以下图片源自法于阴阳5546新浪博客







北方园林建筑的“活化石”
泽州岱庙欢迎你
自
驾
攻
略
目标:山西晋城泽州岱庙

来源:大太行‘本期编辑:小英
本文作者:晋城说(今日头条)